也谈研究生的双向选择

2013-04-04 14:40 来源:科学网 作者:邹 斌
字体大小
- | +

研究生的录取工作中,有一个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且因为这个过程,导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的某些时候都有一定说话权利。因此,也演绎了许多的故事,比完全按照几门课程的分数进行录取多了许多的精彩。其中,比较集中出彩的地方大概就是导师的歧视和学生的势利。

导师的歧视来自学生的感受,特别是来自普通学校的考生。几年前,我过去的同事委托我照顾他的学生,他报考的是我所在专业。我一直等待这个学生的到来,可是直到复试的前一个晚上,才接到该生的电话,急促的语调中充满了不平。她感觉到被歧视。其实,还没有正式复试呢,我不知道歧视来自何方。也许是她要报考的导师并没有接纳她提前的申请?她没有说,我也不好问。结果非常糟糕,她后来离开的时候直接用电话向我抱怨,她遭到了歧视。

实话实说,对于来自普通院校的考生,如果在没有完成全面的考察之前,希望导师就认为你的确很优秀,并答应招收你,这是奢望。将心比心,如果面前有一个老师来自清华,另一位老师来自普通院校,虽然都是教授,而且你都不了解,你觉得哪个有学问?当然是清华的教授学问大了。如果我国不是大部分人都这样认为,那一定是清华出了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说这也是“歧视”,这种“歧视”是合理的。现在的研究生招生中这种歧视对于录取而言起的作用非常小。例如,研究生的复试,现在包含了笔试,进行一些校内的测试,然后才是面试。从我的经验看,复试阶段要颠覆国家招生的考试成绩,通常是复试的笔试结果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当研究生的统一考试成绩很好,面试成绩也过得去,基本上录取没有问题。如果录取了还有被歧视的感觉,则通常是没有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被自己希望的导师选上。而这个差异性比较大,我就不想过多评论。上了研究生,你有足够的时间证明自己的,用不着为了这个烦恼。

另一方面呢,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其实导师也有牢骚。与学生的被歧视对应,是学生的势利。在导师招收学生的过程中,几乎都经历过学生誓言旦旦要求跟随“治学严谨,思想活跃”您,然后让他这个令学生尊重的导师经历苦等学生不到,还不好意思询问的煎熬。“现在的学生很势利”。这是老师在气愤后控制不了说的话。其实,学生的势利是可以理解的。在学而优则仕的今天,TA即便一心向学,并无其他的杂念,TA也会选择官大的导师。只是,当时他不知道官大的导师是否能够看上他,才也对你非常向往。TA还是一个极其不成熟的年轻人,选择导师也许是TA人生经历中第一次独立面对的重大选择,过程中有火候不到的地方,只好让年长的老师多多包涵了。

研究生招生的双向选择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每个学校也有所不同。最早的时候,学生在报考自愿的时候,就确定了导师。这样一来,容易出现某个导师的报考学生都是很高的分数,受到名额的限制,结果有一些高分学生因为报考自愿而落选了。后来,学生就只报考专业,并不选择导师,被录取后有一些学校则由学院或者系行政分配给每个老师。这种拉郎配的做法,考验的是领导的艺术。效果也不好。如果领导艺术有限,而被领导的老师也不会当被领导者,那就会生出很多故事。我本人经历过领导分配学生的时候,看起来是好学生都被领导带走了,但是,真的双向选择后,不仅仅是好学生一语既往地被领导带走,而且如果不进行名额限制,领导因为报名人数爆增,而出现一些老师没有人报,而领导那边报了更多的人。如果领导这个时候也提出,按照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结果是双向选择后,领导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很势利”,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的感慨。

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误解。歧视和势利是人的本性,就像自私一样。但是,通过训练,会知道在谋取大家更大的利益时候,部分的利他是必要的。这需要慢慢的进化,前提是冷静,而不是指责。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