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特刊:学术出版的未来

2013-03-30 21:36 来源:科学网 作者:黄 晓磊
字体大小
- | +

今天(英国时间3月27日)出版的最新一期Nature推出了一个特刊,名为“学术出版的未来(The future of publishing)”,发表了包括一篇社论在内的十篇文章。这些文章谈到的主题涉及学术出版模式的变化、如何促进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数据共享问题、新趋势下的学术评价、研究者职业发展如何应对出版模式变化等。我个人觉得这个特刊做的不错,从科学家、出版商、数据机构、个人职业发展等多方面解析了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影响。建议大家有空去读读


很凑巧,我前两天刚写了一篇《开放获取期刊,想说爱你不容易》,浅谈到了三个问题:1)开放获取的虚假繁荣;2)开放获取期刊如何成功;3)如何评价开放获取期刊论文。也很感谢几名网友专业的评论。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开放获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跟学术评价相关的内容。博文中提到的问题恰好这期Nature特刊又有更深入的分析。

我提到了“开放获取的虚假繁荣”,这其实在一种可盈利模式出现的早期是难以避免的。这期特刊中至少有两篇文章跟这个问题有关。“Sham journals scam authors”一文提到了一个打着学术出版幌子的网络诈骗案例,两份声誉不错的欧洲刊物和几百名作者深受其害。诈骗者抄袭伪造了这两个刊物的网站,假网站骗取了几百名作者的出版费,但作者却迟迟不见文章被发表;真期刊的编辑也认为这种行为无疑会损害期刊的声誉。严重的是,在当今到处可以建网站的情况下,警方也很难应对这种诈骗行为。

“Investigating journals: The dark side of publishing”一文详细介绍了Jeffrey Beall抵制可疑OA出版商的心路历程,以及科学界同行和出版商对此的反应。我在上篇博文中提到Jeffrey Beall的可疑出版商名单,截止到2013年3月21日,已经有315个可能存在问题的OA出版商被列在上面。在Beall看来,“2012 was basically the year of the predatory publisher; that was when they really exploded”。或许,2012年真的是开放获取大发展的一年,也是“掠夺性出版商”大爆发的一年。文章提到不是所有人都认同Beall的做法,比如他判定可以出版商的标准可能过于严格,也有一些人和组织正在尝试建立更可靠的标准来判定正当的出版商。但这提醒我们,如我在之前某篇博文中提到过的,科学家个人,应该掌握一些判断能力来决定是否往某个期刊投稿或加入编委会。

“Publishing: Open to possibilities”一文分析了开放获取对科学家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比如科学家是否选择开放获取期刊可能要考虑期刊的声誉、出版成本(发表费)以及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更需要关注。如我上篇博文提到的:“对于那些为tenure奋斗或者为学生将来考虑的研究者来说,最首要的选择还是会在具有传统声誉和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文章。开放获取只有在那些已经获得终身职位或者那些毫不在乎的年轻人中最受欢迎。”“Scholarship: Beyond the paper”一文评述了网络时代背景下学术论文之外的学术传播和评价方式。

这两篇文章都跟科学家的学术评价有些关系。比如Wellcome Trust一个负责人说,“If you come to the Wellcome for a grant, funding decisions are based on the intrinsic merit of the work, and not the title of the journal.” 他们不会考虑你曾在什么期刊上发过文章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但问题是,可能即使在英国,评价机构一些确实不错的出发点总是看起来很美,执行起来呢?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