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初开始,高校行政化呈急剧扩展趋势,已成为不争的而事实;高校行政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早已为世人诟病。造成高校行政化日益扩张的驱动因素,科学网也讨论过多次,大家习惯于从体制、机制的方面揭示根源,较少从教师层面去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其实,众多沉默羔羊般驯顺的教师,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
作为一个系统学过法律知识、拥有律师资格的教师,自己曾经与兄弟院校一些愤青开玩笑:对于一个滥用职权、任人为亲、徇私枉法的院长,只要该院有三分之一名教授联名举报,轻则使院长丢掉乌纱帽,重则使院长身陷囹圄;对于一个毫无作为、却习惯于拉帮结派、打击异己、使学科排名每况愈下的学科带头人,只要该学科3名正教授联起手来,就足以产生敲山震虎的震慑力。可是,这样的教师有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呼唤不怕得罪人的教师群体,可惜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权利面前卑躬屈膝、如羔羊般驯顺的教师。权力的滥用,每每遇到的是毫无抵抗的阻力,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政化自然会日渐扩张。
其实,仔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额原因,无非有这样几条:
1、社会舆论环境不宽松。除了网络之外,所有的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都受到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教师的真实舆情,很难得到顺畅的表达。很多高校的负面报道,在网络上迅速被和谐,就是一个明证。
2、缺乏一个代表教师利益的独立机构 。 在高校,工会、共青团直接接受党委领导,各个民主党派接受统战部监督。按照我国目前的社团登记条例,成立一个NGO组织,必须挂靠一个官办机构,且审批程序极其复杂。
3、知识分子的弱点。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空有满腹经纶、手无缚鸡之力”,“文人相轻、山头林立”,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过去如此,现在依然适用。这种先天的弱点极易让管理者通过职称评定、课程安排、出国进修等小恩小惠分化瓦解而难以形成合力。
4、教师自身的职业性质。 高校教师大多不坐班,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各异,这种局面决定了大多教师属于单打独斗的个体户或难成气候的小作坊,组织性、纪律性比较差,根本形不成一个统一、强大的群体,在与掌控雄厚资源的行政机构博弈过程中,只能甘拜下风。
5、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在全球经济低迷、私有企业生存困难、改革前景不明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找到一个稳定性强、有编制的高校教师岗位,成为数十万硕博、海归们梦寐以求的夙愿,尽管只是个每月二、三千元低保费、一张简陋办公桌的半自由职业岗位。面对着象牙塔外众多嗷嗷待哺、急于冲入围城的潜在竞争对手,除非功成名就如陈寅恪、鲁迅般学界大腕,即将退休静养、无所求也无所惧的资深博导,在正义与谬误的选择面前,绝大部分教师在强权面前,会毫不犹豫地低眉顺目、选择后者。
尽管本人对高校行政化改革的前景并不乐观。然而,物极必反,这个辩证法规律也适用于高校。当众多教师对改革前景绝望而将全部身心投入课外兼职致使教育质量下滑得众多高中毕业生用脚投票的时候,当愤青积蓄的郁闷无处发泄而在课堂上发表与和谐社会不相符合言论造成莘莘学子精神污染的时候,当极个别被潜规则折腾得走投无路、无法生存的教师铤而走险的时候,改革的契机也就来了。当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不破不立是中国改革的规律,不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是难以撼动行政化固如金汤的堡垒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