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期刊,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03-26 18:17 来源:科学网 作者:黄 晓磊
字体大小
- | +

孙学军老师最近写了几篇关于开放获取的博文,介绍包括“Frontiers in”在内进展。我个人跟孙老师一样,是开放获取的支持者,或者说,我是资源共享的支持者。我之前也写过一点介绍开放获取的博文,比如“黑心出版商正腐蚀开放获取:《Nature》观察及真图揭秘”,“真正的发表后同行评审挑战传统出版模式”。跟出版领域的老师们相比,我俩可能都属于个人兴趣随便写写。孙老师今天的博文问“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开放洪流”,并做出了一些呼吁。我倒是想写点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也就是题目中说的,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开放获取的虚假繁荣?

《自然》杂志在其2012年回顾中提到开放获取在2012年引起了更大关注,包括开放获取期刊发文数量;接下来的五年中英国资助结构将投入大约一亿英镑用于帮助科学家实现开放获取;以及基于新开放获取模式和期刊如eLife、PeerJ等的出现。再加上孙老师介绍的2013年伊始自然出版集团和瑞士Frontiers出版公司的合作,以及该公司“今明(2013-2014)两年内快速扩张”规划。

2013年1月份的Bio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s Open Access Finally onthe Ascendancy?”的文章,文章的导读语是“This may be the year for reality to catchup with rhetoric”,可以理解为“2012年是开放获取正式上位的一年”,或者“2012年是开放获取从理想变为现实的一年”。(看哪位老师对于“reality to catch up withrhetoric”有更好的翻译?)但实际上,作者在文中并非只给出了开放获取取得的进展,也给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OA期刊文章数量跟传统期刊相比依然比重较小,比如还有很多研究人员接受OA期刊并非那么容易。

实际上,在上面提到的开放获取蓬勃发展的背后,问题依然不少。如果去数数看所有的Open Access期刊的发文量,可能会有两个发现。一是如在“黑心出版商正腐蚀开放获取”一文中提到过的,很多OA期刊网站的注册者都来自尼日利亚、埃及、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所谓的那些“可疑出版商”旗下的N多开放期刊。二是绝大部分期刊发文量非常低,我浏览过一些开放期刊,一年才发两期,每期发文量个位数,大多文章还是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亚等这些国家的同志们发的。说实话,这样的期刊,没有丝毫的学术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存在也等于没存在。

在著名的Jeffrey Beall可疑出版商名单上面,截止到2013年3月21日,已经有315个可能存在问题OA出版商,如果每个所谓的出版商(之所以用“所谓的”,是因为它们就是随便注册了个网站而已)弄十几本二十本甚至更多期刊出来,得是多大的数量啊。就像上面说的,很多这样的期刊存在也等于没存在,这不是虚假繁荣吗?

就我个人来说,我会试着抵制一些一看就是以挣钱为目的或将来明显不会有什么发展的期刊,学术界同行评审资源本来就有限,大家没有精力去照顾那么多“没用”期刊。邮箱常收到一些开放获取期刊加入编委之类的邀请,最近收到的比如Annual Review & Research in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Peak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等加入编委的邀请,我是决计不会加入的。其实,大家的努力也会在部分程度上限制黑心期刊的发展。

开放获取期刊如何成功?

评价一个期刊是否成功的标准其实很简单:有很多人想投稿,以及有很多人想引用。能够达到或者肯定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开放获取期刊,可能还是BMC、PLoS、Wiley、Nature等知名出版商旗下的期刊,以及新近出来的eLife、PeerJ等比较容易。

开放获取期刊要想获得科学界的认可,首先还是得看出身。比如已经成为开放获取经典模范的PLoS One,比如BMC期刊,比如Nature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比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等打造的eLife,再如将PLoS One打造成功的Peter Binfield创立的新期刊PeerJ,都算是有好出身,再加上出版商更多的宣传,所以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其次得想办法有影响因子。说实话,不管承认与否,期刊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部分研究者的投稿选择。2013年1期BioScience那篇文章提到:“对于那些为tenure奋斗或者为学生将来考虑的研究者来说,最首要的选择还是会在具有传统声誉和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文章。开放获取只有在那些已经获得终身职位或者那些毫不在乎的年轻人中最受欢迎。”期刊出身好,也暗示着将来会更容易被ISI收录(比如刚发行就被收录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这两者是有关联的。出身好,有影响因子,再加上被认为“比传统期刊同行评审要求低”,这开放获取期刊就成功了。

如何评价开放获取期刊论文?

其实,开放获取要想成功推进,还要面对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开放期刊论文如何评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工作的价值不能只看发表在哪里,但起码,发表在哪里部分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水平如何。在中国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如果你发表的论文不属于SCI,好像被认为档次差了不少。而对于大部分的开放获取期刊来说,尤其是新期刊,在这种评价模式下,研究人员怎么敢去这些期刊上发文章。

PLoS One曾经被认为评审标准不慎严格,但它却连中科院二区都进去了,起码在评价体系里不存在问题了。对于eLife来说,由于有HHMI等的声誉在那,大家默认为上面的研究水平肯定没问题。而对于PeerJ、F1000Research这些还算有点名气的新期刊来说,大家该如何评价上面的论文呢?更多的没有名气的开放期刊呢?开放获取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跟科学界的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