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谷歌学术根据 2016 年 6 月之前的数据,发布了最新学术指标。
与现有的影响因子计算方式不同,谷歌学术指标统计 h5 因子和 h5 中位数。基于所谓的 h5 因子,即某一出版物在过去 5 年发表的文章之中,至少有 h5 篇文章每篇引用不低于 h5 次。例如某期刊在 2011 年至 2015 年的 h5 因子为 100,表明这一期间该期刊共有 100 篇文章引用数不低于 100 次。h5 中位数是指进入 h5 因子的所有文章的引用中位数。例如,Nature 的 h5 中位数为 560,含义是进入 h5 因子统计的 379 篇文章中,排名第 190 位的文章引用数为 560 次。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最近关于影响因子的几则新闻—
「SCI 被卖了!」就在几天前,汤森路透公司宣布将 IP&S 业务出售给两家私募基金,这其中就包括 web of science、SCI 引文数据库和 IF 评估的部分。
巧合的是,相隔不久,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就表示,不再在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希望得到其他期刊的效仿」。ASM 主编 Stefano Bertuzzi 甚至直白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羞于谈论 SCI」。
那么,在学术圈,专业人士们对这几件新闻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讨厌的影响因子早就该改变了!」
在生物医药资讯网站 STAT 上,IVAN ORANSKY 和 ADAM MARCUS 发表了他们对于影响因子颇为激烈的反对意见:
作为几十年来一直用来评价期刊质量的指标,影响因子充满了陈腐的官僚气息。它专制、无能而又令人恐惧。当然,废弃影响因子需要学术界给出其他的评价指标,对于那些希望保留影响因子的期刊,至少还可以公开他们的被引情况分布。早日废除影响因子,将有助于人们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每篇文章的价值上,同时避免影响因子在科研工作中的种种不当用途。
至于如何其评价一篇发表文章的价值,与其去查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是去读读文章本身吧。如果说掌握科研基金的人不知道如何通过论文本身去决定资金的归属,那大概该换个正确的决策者了。
影响因子依然是反映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 Sarah de Rijcke 则在 CWTS 博客表达了相对温和的支持意见:
让我们举个例子:当一个研究机构想招募一位肿瘤学领域的新教授时,肯定会查找这位学者以前所发表的文章。当他们看到这位学者以往发表的文章大多数都刊登在肿瘤学方面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按照某些影响因子反对者的看法,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每篇文章都具有高水平,因为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的质量。
然而我认为,不同的影响因子代表了不同的期刊层次,同时接受的文章类型也有所不同,比如低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多为描述性的工作,而高影响因子期刊有更多建设性的文章。因此,它依然可以反映出一位学者所做的工作在领域内大致处于什么水平。
影响因子市场:理不清的金钱纠葛?
Scott Edmunds 在 BMC 网站的博客上发表了如下评论:
许多新的学术评价指标试图去评价一篇文章真正的「影响力」,但没有一种是完美的。当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发表文章、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却忘了科研的出发点是为了分享信息、学习方法、互相合作、培养年轻力量,共同促进全人类的科学发展。
在中国,影响因子的作用被推向了一个极端,许多大学对学生毕业作出了规定,例如必须要在影响因子 2 分以上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的甚至要求 6 分以上!更糟糕的是政府还会给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金钱奖励。由于科研人员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笔收入当然是极具吸引力的,进一步助长了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
对于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也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尽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争议,许多期刊还是通过网站、邮件等各种宣传渠道,自己的影响因子,以吸引更多作者投稿。利用影响因子去推销期刊,弊大于利,实在令人感到「羞耻」。
当心「引用游戏」中的欺骗行为
Mario Biagioli 在 nature 网站上撰文称:
在科研界,「publish or perish」的风气一直受到谴责。然而现在,对高影响因子的追求已经造就了「impact or perish」的现状。
经济学中有一条「古德哈特法则」,指的是当经济学中选择了某一项指标作为经济运行的评估标准,这一项指标就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原本的功能了—因为人们会开始在指标上「动手脚」。学术界的影响因子,就是适用于古德哈特法则的典型例子。
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人们开始不择手段,甚至连是否被同行评审证明学术价值都不重要了,只要引用能被机器人检索到就行。那些企图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机构,往往更加迫切地追求高影响因子,却也因此造就了错误的导向。
IP&S 业务被卖,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尽管许多人推测近期 SCI 及影响因子的运作方式不会有大的变动,但种种声音也让我们反思,究竟是影响因子本身不是一种合理的指标,还是我们看待和利用影响因子的方式出了问题?在紧跟国际潮流,呼唤评价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关于影响因子的种种「中国特色」,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