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海外华人学者认为国外学术界存在玻璃天花板,以至于华人很难获得成功,即使获得成功,也要付出比本国人多得多的努力。这几天,一则“武大博士遭受第一学历歧视”的报道又引起社会议论,这种歧视如今很普遍,凸显出封住本土青年学子学术之路的玻璃天花板。多少学子因此而科研梦断?
本土青年学子头上可能有两层玻璃天花板,第一层是本科出身,第二层是海外经历。有的人只有一层,有的人两层都有。
高考成为决定一个人一生道路的唯一关键,这是当前中国的残酷现状。不可能人人都能上好大学,但考不上好大学的不都是笨蛋,考上好大学的庸才也比比皆是。高度压力下,高中生们经常出现高考失常,而一旦高考失利,进入非985、211的高校,则意味着这个年轻人很难有灿烂未来,除非他/她有比尔盖茨之能,因为一般人必须拿着第一学历去求职,一步步前进。第一学历歧视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头上的玻璃天花板,封住他们的职业道路。对于有志进行科研的年轻人,这第一层玻璃天花板让他们屈辱。
本科不够好,通过后期硕士、博士的努力,弥补出身不足,这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实际上也起到了弥补作用。既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博士学位,就应该认为其水平相当。如果不认可这种弥补作用,那就是不认可这些重点大学教授培养博士的水平,那教授们岂不是很尴尬?重点大学不也很尴尬吗?难道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唯一区别就是能招来好学生却不能把他们培养好?不可否认,人先天有一定差距,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这种差距是可以“勤能补拙”的,如果不认可这些后期努力,就是否认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经验总结,哪个单位人事部门自信到了否定这个成语的地步?
第一层玻璃天花板随着211、985计划实施而逐渐形成。优先发展少数高校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翻版,但“共同富裕”目标并未实现,反而造成极度的教育资源贫富分化和高校等级分割。这实际上是教育部嫌弃自家穷亲戚的做法,重点院校是嫡出,普通院校是庶出,甚至可能是私生子。结果就是,一个人的高考成绩立刻决定了他的人生等级。高考一结束,年轻人的头上有没有玻璃天花板就结果立现,根本无需思索。
即使他/她毕业于重点高校,没有第一层玻璃天花板,或者毕业于普通高校,作为漏网之鱼,有幸加入学术圈,若没有足够的海外镀金经历,都会遭遇第二层玻璃天花板,学术上升无望。此刻,不管毕业于什么院校,在第二层玻璃天花板下,他们感到绝望。
刚刚的两会过后,教育部长说“教育公平是这五年做得最好的事”,不知道这种话有何依据,反正没人相信,有人骂娘。教育公平的结果难道是,忽悠人家考研、攻博后,然后全社会给人家设立玻璃天花板?既然存在这两种玻璃天花板,那么中国的高校就不要招研究生了,让他们直接出国读学位,再回来找工作呗,这样教育部多省事。
是时候将这种玻璃天花板击碎了。首先抛弃靠拿来主义建立的高校不均衡发展战略,然后取消政府对少数高校无休止大额度的资助,让高校的发展顺应市场变化和时代需求,让有才能的年轻人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不管他/她是不是211、985高校毕业的。
教育部长应该知道一句古话,穷人也要过年。他还应该知道,教育制度的改革,必须先改变现在的教育指导思想,中国的教育部是人民的教育部,不是建立学术门阀的地方,更不是官僚和资产阶级的私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