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起,英国The Research Councils UK (RCUK)推出新政策,要求所有被RCUK资助的项目产出研究论文和会议录必须向公众开放(open access)。
第一个推出类似政策的是美国。2008年4月,美国NIH要求所有在其资助下产出的论文,在被期刊接受后要在PubMed Central上提供论文的作者手稿,这就是所谓的Public access政策。
对于这类政策我非常支持,绝大部分研究人员也都会支持。其原因不言而喻,我们有时为了获得一篇论文时所经历的困难,与网络时代信息的飞速传播完全不相匹配。
在大型科学类出版社中,第二大的Wiley表现大概是最差的,第一大的Elsevier也不遑多让。例如Elsevier还愿意通过与中国出版影印版图书,并仅限中国大陆销售的方式,以明显低于原版书的价格在中国大陆销售;而Wiley不仅不愿意这样做,就连在获取翻译权等问题上,表现得也是颇具“铁公鸡”味道。尽管我编辑的图书曾由Wiley出版,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版税,也算是个受益者,但我依然对其做法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出版社是企业,要赚钱无可厚非。不过,科学类出版社在传播人类知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不应该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肆意赚取丰厚的利润,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阻碍科学知识的传播。
对这些主办社和强势杂志说不的情况,包括轰轰烈烈的签名抵制运动,近年来也发生过数起。杂志新贵以open access为武器,迅速扩大和占领市场,并且在以影响因子(IF)主导的评价体系中出了不少风头。PLoS和BMC Central就是这类新贵的代表。这类open access杂志的风头如此强劲,以至于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龙头老大也已经开始办open access杂志了。
关于PLoS ONE的讨论科学网已经有过,也挺充分的,这里就不罗嗦了。说心里话,总觉得中国人现在毕竟还不算富裕,把那么多的发表费让人家赚走,还是让人心疼啊,至少我自己舍不得投这个杂志--我究竟是太抠门,还是太穷?当然我不否认这个杂志是有一定水准的,缺乏了象传统期刊那种严格的审稿流程,虽然让作者感觉比较“爽”,就要靠读者自己的本事从这种杂志里淘金。这对于甄别力不太强的人而言,恐怕也是个悲剧。不过,即使是昂贵的发表费,也未能阻止不少人趋之若鹜。对中国研究人员而言,看中的可能更多的是其IF 4的影响力。那些几乎每年1篇甚至更多的中国学者,究竟是应该夸他的研究做得好,还是更感叹他真有钱啊!
很明显,科学研究领先的美国和英国,先后步上了要求自己资助的课题研究成果对公众开放的道路,今后也可以预期会有更多的国家效仿。作为近几年科研投入连续大幅增长、同时人均国民收入还不高的中国而言,不应忘记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订阅原版杂志的开销,都需要中国政府买单。同时,中国的论文数已经雄踞世界第二,中国的稿件也是很多杂志排在头几位的来源,应该有底气叫板这些杂志,要求自己资助的项目成果对公众开放,而不必担心被有些杂志歧视或报复。
因此,我呼吁中国政府尽快出台类似的Public access政策。这对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原因是中国作者那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发表在订阅价格不菲的国际期刊上。
我渴望着全体中国科研人员自由分享同胞研究成果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