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了政府官员寻租的资源。
一直以来,科研经费资源的分配特点是:分散,碎片化。为什么呢?便于寻租,分散的科研资金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个钱不是一个人掌握的,是一个「集团」掌握的。科技部门的处长和领导们都可以介绍关系来拿项目,权力最大的是某些厅级领导。处长把项目给了谁,厅长是知道的,因此厅长的关系处长也要照顾。
以前,不同的人会打来电话要项目或说情,他们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包括上级的领导以及有利益关系的部门。例如,编制部门的,你给我课题,我给你编制;甚至某些强力部门的领导也来要项目。
这就变成了没有关系的基本上拿不到科研项目,有关系的可以年年拿,甚至可以一年拿好几个,从这个处拿了,又从另一个处拿。我们还有人专门帮人做项目申报书的,就是所谓的科技服务。你的项目我来帮你申报,肯定得。而你自己去申报就不可能得。就像食物链一样,每一个部门在食物链中都有它的一块利益。这条利益链,如果不改革或是不反腐,它是相对平衡的。钱就会这么分下去,大家皆大欢喜。
科技部门虽然不是强势部门,但它有油水,全部是真金白银。一年十几个亿都是白给的。给了你以后,也不管你使用得怎么样,效益怎么样,照说是要管理的,但基本上都不管。因此,大量的项目逾期不结题验收,按时结题率极低。科技部的项目基本是委托各省厅进行管理,通过厅里申报,也由厅里负责结题验收。这种项目不结题的也非常多。
即使很多项目通过了验收,但那也是假的验收。验收的专家都是管项目的人御用的,裁判员和运动员是一体的。
有的项目从一开始申报到最后验收,一条龙都是假的。这当然是科技部门自己本身不作为造成的,最主要的是,科技部门自己的人就参与在这里边,里应外合,内外勾结,当然,还有上下勾结。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没有制度吗?不,制度是相对健全的,而且很严格,但基本不执行,没有人想要去执行。因为监管部门的人也在捞自己的利益,他怎么会去监管?于是,谁也不查,谁也不愿意查。
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直接管项目,管理者把这个直接当作了寻租的平台。中央已经看到这个问题,2014 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文)。
该方案提出,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具体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同时要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
但这个文件在地方受到了普遍的抵制。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项目,而是交给专业机构管,这等于是革自己的命,断臂。要把决定资金分配的权力分给专业机构,他们哪里肯干。二是,要求对科研资金进行整合,科技部门的资金只是一部分,而且是小头,大头在各个部门,中央层面的整合就很难,各地方更没有人愿意整合。目前阻力很大,仅科技部门内部的阻力就非常之大。
科技厅内部原来的科研经费都在各个处里,如果统一起来,各个处就没权了。而且,项目一集中,课题的数量就减少了,很多关系就照顾不到了。原来很多是为了项目而项目,很多课题做出来之后根本就没什么效果。
从目前来看,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非常低。甚至可以这么说,相当一部分经费都进个人腰包了,或者被挥霍掉了,而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
如果这种局面不做改变,我们谈创新就是一句空话。我相信改革势在必行,但这将是一个非常痛苦、艰难和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