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矛盾的新闻:
一门心思考研 24岁大四学生拖延治病离世
北大硕士发退学声明 研究生科研“搬砖”引热议
一边是拼了老命挤进烟酒僧队伍,一边是愤慨地脱离队伍。读研就是个围城,外面的人有觉得很高深,很伟大,要实现理想。里面的人觉得很肮脏、很无聊,想撤。俺现在就在围城里,也干过不少苦力活,来谈谈科研的苦力问题。
首先,一个上百万的人群里,必然是各种人都有,各种现象都有。但从考研的人数来看,想读研的人真不少。从我身边来看,也有不少人抱怨科研过程中,干的尽是苦力活儿。我隔壁的哥们,在数学系读博,已经准备收拾完东西直接闪人了!三年多的青春就算迷失在校园里了。他觉得不需要再消耗下去了,他看清了自己不适合读博。他喜欢实用的东西,能够看到钱。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也不要硕士学位了(不能博转硕)。他能够做出这个决定,我很欣赏,总比没有想法地耗在这里混日子强。社会上多一个活跃的人才,校园里少一个混日子的,多好。
在这纷纷扰扰的故事中,各家欢喜各家愁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们遇到苦力活的时候,怎么处理?
首先,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苦力活,特别是做纯科学的时候。这一点是首先要认识到的,我们在选择读研的时候,就应该明白,肯定要面对苦力活的。科学不管技术的先进性,即使用最土的办法,最苦的办法,只要能够有机会揭示新现象,得到新知识,就值得去做。君不见很多诺贝尔奖的工作都是苦力活。最典型的就是Sydney Brenner,他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线虫的每个细胞是怎么发育的,从受精卵开始,记录每个细胞的分裂和分布过程,干了几十年的苦力活,建立了线虫的细胞系,直接把线虫推到了模式动物的舞台,得了炸药奖。后来,他们继续用电镜对线虫切片成像,花了将近十几年时间,得到了302个神经元连接图谱,这是目前唯一一个连接组数据。关键是在做苦力活的时候,要清楚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这样做的结果有什么?
其次,导师有责任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苦力活。苦力活一般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一个研究生做多了,真的会觉得读研没有意义,学不到什么本领。作为研究活动和任务的设计者,就有责任减少苦力活的含量。苦力活一般都是激发创新的好地方,通过技术方法的改进提高效率,本来就是一个有挑战的课题,可以给研究生做。如果导师从头到尾都安排研究生做纯粹苦力活,这样的导师是不负责任的。在研究生待遇偏低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浪费别人的青春。当然,研究生在做苦力活的时候,也可以开动脑筋,能不能提高效率,改进技术方法,和导师一起减少苦力活。
参考资料:
[1]DeFelipe J. From the Connectome to the Synaptome: An Epic Love Story[J]. Science, 2010, 330(6008): 1198.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7089-665378.html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