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风气应该从专家下基层开始改变

2013-02-16 21:16 来源:科学网 作者:徐 耀
字体大小
- | +

十八大开过了,从最高领导层已经开始改变文风、改变作风,少空谈,多实干。具体到科研领域应该如何改变作风?我认为,减形式,少规划,下基层,多落实,这是专家们应该大大加强的地方。专家们一定要知道,科学突破和技术进步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

我们的重大科研计划多数执行得不好,究其原因,在于掌握话语权的大专家严重脱离一线。在讲两弹一星功臣的记录片里,可以看到那时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与一线的紧密结合是解决问题的保证。所以要想科技取得实质性进展,专家们一定要经常下基层,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无疑,中国的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具宏图伟略的一群人,因为他们能规划出通天塔般的科研计划。很多计划看起来很美,却实现不了预定目标,因为上天的梯子没有搭好。搭梯子很难吗?难也不难,看怎么个搭法儿。楼越高,这梯子就要中间拐弯,不拐弯的梯子爬不上去。科学研究计划执行不可能是直线式的过程,研究做到一定阶段肯定会遇到以前没有遇到过或者计划里根本没有估计到的问题,此时就要停一停、想一想,找个办法继续把梯子搭下去,这就需要上上下下的研究人员可以坐下来讨论和沟通,如果上层专家和基层研究人员缺乏沟通机制,那就没有办法及时产生解决方案,这梯子就搭不下去。通天塔为啥没有建成?因为上帝变乱了人们的语言,让他们彼此不能理解。所以,越是大的研究计划,越需要高效的沟通机制,其中专家下基层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掌握话语权和决定计划走向的“大”专家,一定要学会下基层了解实际状况,切不可只看报告、只听汇报、盯着指标压任务,汇报里只是捡好听好看的讲。

目前,专家下基层已经难得一见了,因为专家们实在太忙了,官员型专家更是忙中忙。整天在开会和规划,首要目的是让计划看起来无懈可击以便领导满意,然后才考虑计划实施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但现实似乎很残酷,大多数计划都实施不顺,看似完美的计划往往遭遇粗糙的执行。当技术开发遇到科学问题时,对背后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认识,技术开发或者工程建设就一定会遭遇困难,此时就应该讨论计划修正。调整计划不是基层科研人员能够决定的,因此专家必须下基层听取他们的建议,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术水平,迅速形成解决方案。如果专家一味坐在办公室讨论进度,那是无本之木,即使拿出一个方案,也是另一个不顺利的起点。

基层科研人员在做具体的工作,掌握最直接、最原始的观察和测量数据,他们对遇到的问题最有发言权。但也有相反的情况,由于基层研究人员专业背景和水平的差异,他们有时会对问题发生误判,如果将这种误判一层层向上传递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计划调整,那更不应该。因此,专家必须对自己疑惑的问题亲自去询问一线人员,这也是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实事求是做风。只有这样,技术才会有突破,计划才能有调整地顺利推进。

专家下基层,除了有效地解决技术问题外,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科研风气。目前状态下,一线人员的想法无处表达,有时候眼睁睁地看着计划跑偏,却没有办法,刚开始他们还会耿耿于怀,时间一长就麻木了,不再关心计划如何执行,只是把自己分到的“活”干了,至于这“活”有没有意义,根本不去考虑,也不会想着去改进,甚至还可能对专家产生抵触情绪。可想而知,如果大量一线人员都这么做,科技能够进步才怪。

在科技发展中,应该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只凭几个专家,什么都干不成。科学家们要转变责任对象,由原来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转向对研究内容负责,这是马上能够做到的。管理部门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将高水平专家和基层科研人员的智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突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662218.html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