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析了我国主要人才计划的实行效果和八点问题,旨在引起各方重视,共同解决难点。鉴于目前并行实施的各项“人才计划”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国家相关部门急需审时度势,采取修正举措,以便确保我国到2020年能够实现“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发展目标。
学者李伟钢[1,2]通过系列博文介绍了巴西“人才计划”的实施效果,并详细研究和分析了相关“人才计划”有效实施的技术和管理原因。本文参照巴西的这些成功经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对国家人才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性和技术性的建议:1)加强国家人才发展的“整体设计”和可持性发展的战略考虑,建构“国家人才金字塔”,形成梯次分明的科技创新大军。2)弱化人才计划的行政干预,建立国家研究员和资助体系,使之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人才资助和基金项目正常申报程序,疏通人才培养和退出通道。3)开发和整合国家规模的科技教育发展技术支持体系,其中包括:大型人才数据库和统一格式的电子履历表、科研项目在线申报和管理系统以及科技专业文献评级(分区)系统,等等。
一、整合各类“人才计划”,建构“国家人才金字塔”
根据我国2010年颁发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人才计划和工程是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取得局部突破的重要措施。”正是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大规模的人才发展计划。可是,事实状况并不乐观。学者雷德明[3]就我国目前把培养人才的各个项目,本末倒置地实施成了“项目人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令人深省。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人才计划和工程理念”以及衍生的有关“人才计划”的危机状况,令人担忧!国家急需对各项人才计划进行正本清源,科学整合,形成下文所建议建构的“国家人才金字塔”。
具体如下:弱化“人才计划”的提法,建立国家研究员和资助体系。对已有各类“计划”涉及的人员统一称为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国家研究员”。进行制度性和结构性调整,建设科技人员可持续发展的阶层梯队。其中人才金字塔的顶尖人才为国家高级研究员,由两院院士和中国社科院的相应顶尖人才组成。接下来的梯队,针对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所遴选的人才,分别设置为国家一级、二级、三级研究员,递次位于塔顶和塔中,见图1。
图 1 中国“国家人才金字塔”的构成设想
·顶尖:两院院士(国家高级研究员)
·第一梯队:已有***和***等科技人才(国家一级研究员)
·第二梯队:已有千青和杰青等科技人才(国家二级研究员)
·第三梯队: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和省市级人才计划等科技人才(国家三级研究员)
这样就整合了我国由不同部委颁发执行的诸类“人才计划”,并以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现有的基金项目和人才资助的遴选机制为基础,建构出国家科技人才金字塔。由此形成的基本队伍可以作为国家万人计划(甚至十万人计划)的初始人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设良性的增补和淘汰制度。以后不再采取行政选举方式的各类人才计划,国家的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均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体制内。 经过3-5年的优化整合,稳定且高质量的国家科技教育人才金字塔就会真正形成。
由于篇幅等原因,图 1 暂以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人员进行“人才金字塔”的结构设计,尚未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在内。后者人才的构成可以参照本文的设计思路加以具体建构。
二、建立国家人才梯队“四级十档”的国家研究员津贴制度
针对上述一、二、三个级别的国家研究员,每个级别内另设三个档次,形成共“四级十档”的国家研究员津贴制度。国家研究员津贴项目可以认为是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的常规性科研支持项目,和面上基金等项目一样,每年只进行一次全国性的项目申报。获得津贴的各级研究员的任期一般限定为3-4年。各级国家研究员科研津贴的额度,视国家科技教育人员的工资水平,一般限定在同级工资数以内。同时,对于国家一级研究员,除了科研津贴以外,可以另加同样数量的科研经费补助。例如,在某高校工作的国家一级研究员,每月补助工资津贴3000元人民币和科研基金3000人民币。该研究员同样可以组建团队,申请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正是因为获得一级研究员的资格,在其它项目的申请时更具有竞争力。
所有获得津贴的各级国家研究员有义务担负今后各类基金项目和国家人才的评审工作。因为评审工作是在后文所要建构的公开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了,保证了评审条件和结果的公开性和受监督性,自然也就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社会公信力。
三、建立国家研究员晋升、退休和竞争淘汰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人才金字塔
国家高级研究员外的其他各级国家研究员的任期都为3-4年,到期后需按基金项目申报模式与其他非津贴研究员一样重新参与公平竞争,以同样的评价标准接受评定。在具体制定规范规则时,可将现任国家研究员资格的更替延迟一个任期,以便鼓励科研人员从事长周期的科研活动。获得国家研究员津贴的基本条件是个人申报,而不是任何行政单位的评选。那些不再申请者,自然退出;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研究人员,自然退出。这样,强有力的淘汰机制保证了人才自然晋升通道的畅通。
鉴于国情等特殊历史原因,“国家人才金字塔”内暂时邀请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高级研究员,随时间的变化,由于一些院士因年岁原因,慢慢退出科研活动,自己不再申请国家研究员津贴,形成高级科技人员自然退出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开发和整合“国家人才金字塔”所需的技术支持体系
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若使人才的评价效果公开、公正、具有公信力,需要开发和整合出全国统一配套的技术支持体系,使所有的各级各类的人才相关资料都能在这个系统上登记、查询、比照。让“人才”统一于信息技术系统,便于同行专家的初审、复审,也便于所有人都有条件加以对照和判断:“入选者”的优势何在、选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公信力、自己怎样做才能增长自己下一年申报的竞争实力等等。这样,“奖励先进”不但不会带来打击未获得者努力上进的后果,相反还会鞭策所有未获奖励津贴的科研人员必须努力,争取来年能成功申请国家研究员津贴。同时,对已经获得研究员津贴者也起到了有效督促作用,他们必须持续努力才能保持国家研究员津贴,如果不注意科研产出,就会在期满后失去竞争力,不能再获得国家研究员津贴。
建议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牵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具体科研教育基金管理机构为骨干力量开发和整合如下三项信息技术系统:
1.整合全国规模的人才数据库和统一格式的电子履历表。
遴选拟资助人才或评价立项的申报者的合格情况、比较优势、竞争实力需要一套公开的网络人才数据库的支持,所有登记的人才都要采用具有统一格式的电子履历表。其中,这一网络人才库由国家统一设计、开发、建设和维护。待投入使用后,所有的各级各类研究人员包括本科生到一级研究员院士都应自行把自我的相关信息录入人才库,将本人相关资料及时在人才库里存档和更新。因为人才库的电子履历表的格式都是一样的,这样,根据履历表上共同的信息项,不同的科研者之间的优劣就具有了高度的可比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项工作在刚开始执行时会有不少具体困难,如信息技术习惯和工作量等问题,但让全国科研人员明白,如果要想申请基金委的面上基金和国家研究员津贴,必须先在基金委注册本人的履历表。
已经登录在案的研究人员逐渐适应管理自己的人才履历表,根据自己的科研产出情况,及时更新履历表,不断积累自己的科研成绩,增加自己获得国家研究员津贴的竞争力。即便是针对海外引进人才或拟被聘请的短期或长期的外国专家、学者,也需要他们或由自己或由国内合作单位负责人首先在人才库上填写电子履历表。便于国家人才金字塔体系内专家针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对比评价,选出优秀的人才回国或来中国创业、发展、做出贡献。
2.全面推广科研项目在线申报和管理系统。
根据《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科学基金自助体系包含研究类、人才类和环境条件类三个项目系列。其中,研究项目系列以获得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从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2012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共170792项,其中批准资助研究项目系列的面上项目16891项,重点项目538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45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6项。由此可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审核项目量相当巨大。若无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则项目申报乃至结题全周期所包括的评审、管理和通报工作无疑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实,有远见的学者开始关注科研申报过程的便捷性、流畅性、和公正性,并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了可行的建设性意见[4]。
目前,我国急需开发出全国统一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的科研项目在线申报和管理系统,则不但省去申报或结题过程中学校行政的不该所为的干预,同时,实现了科研人员自己申报科研项目的自主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只负责政策制定、技术系统的维护和正常运营,以最大程度来保证科研项目从申请、到评审、管理、结题的全周期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支持——即组织高水平的专家对科研立项和项目结题成果进行公开、科学、有效的评定。而上述国家科技人才金字塔内的各梯队研究员既是科研项目的申报者,又是同行项目的各阶段审核者,即他们是各种规模项目研究开发人员,又是项目申报、评审、经费使用、结题各环节的管理人员。这是建立“国家人才金字塔”的重要意义之一。
另外,建设这套科研项目在线申报和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实现自我管理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能减轻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巨大的人工劳动。同时,还能从程序上确保结果的公正性、过程的可行性。这样的申报方式还实现了从项目申报之初到结束全周期的无纸异地作业,比较环保,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并正在试行若干基金项目网上在线申报系统,如图2[5]。但还需强化功能,在“国家人才金字塔”总的培养人才思路指导下,面向全国诸类人才计划和基金项目,抓紧对科研项目在线申报和管理系统的全面开发。
图 2 国家自然基金委在线申报系统
3.建立全国统一的科技专业文献评级(分区)系统。
科学技术是整个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科学技术无国界。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无国界的。科技人才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除了需要阅读本国的期刊文献外,还要同时阅读最新的外国科学期刊和最重要相关协会的学报。高质量的科技文献不仅对科研创新的思想和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科研成果的发表、交流和转化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鉴于现代科技文献的特点:具有数量急剧增长;载体形式复杂,类型多样化;语文品种多样,译文不断增多;内容广泛、分散、交叉、重复;时效性强;“时滞“现象严重,未正式发表的文献比汇总增大;质量下降,利用率降低等[6]。这就为区分辨别科技文献质量高低带来困难。科技人员究竟把学术思想和研究结论发到哪一/些/类期刊上,应该参加哪些本专业学术会议等,都会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学者黄吉平和武夷山等曾对学术期刊分区问题展的开讨论[7,8],就是关于是否需要给期刊分区和如何把“区”分得科学合理的问题。的确,只有分区得当,才能对科研发展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8]。
由此,建议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从国家层面,参照中科院的学术期刊分区系统的合理内核,组织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建立统一的分级标准,开发科学分区方法,对各类专业科技文献和会议进行有公信力的质量分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不适合国情的对国际SCI等文献评级标准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能有组织地引导中国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所追求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参加和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至于由于期刊分级(分区)可能会给被分为较低级期刊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问题,这是人才发展改革带来的另一个需要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具体如何解决,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基于如上理解,建议总体上把我国科技期刊和会议分为两级七档。两级为A、B两级,其中A级下又具体划分为A1、A2两个档次,B级分为B1-B5五个档次。然后,再根据不同级别档次的科技文献和会议,赋以不同的分值。
适合中国国情的期刊和会议的科学分级,可以带来全方位的优点。在上述“国家人才金字塔”的国家研究员津贴评定、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审批和结题评审过程中,就会有据可依。反过来,金字塔内的不同专业的学术专家小组来制定和更新科技文献分级系统,而不是仅凭各级行政部门来主观确定。同时,在指导科研人员追求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科技人员进行相关的自我评价工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系统。
【致谢:拜读科学网李伟钢老师对巴西人才计划和科学管理介绍的系列博文后,深受启迪,并在李老师的悉心建议和指导下,完成本文,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李伟钢. 巴西“万人精英”和“科学无疆土”人才计划. 科学网博客,2013a.
[2] 李伟钢. 巴西人才计划与科研管理的技术支持. 科学网博客,2013b.
[3] 雷德明 项目人才与人才项目,科学网博客,2010.
[4] 曾庆平. 我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建议. 科学网博客,2013.
[5]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网站
[6] 王燕军. 现代科技文献的特点和作用[J].中国出版,1996(9):44-46.
[7] 黄吉平. 浅议“中科院”和“中信所”期刊分区对国内科学研究的可能误导. 科学网博客,2013.
[8] 武夷山. 中信所有“期刊分区”吗? 科学网博客,2013 .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0681-65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