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郑哲敏和王小谟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
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2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这些科学家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应该获此殊荣,我们应当铭记。
从获奖者得奖时的年龄(表1)可看出,最高科技奖得主大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没有一个6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获奖时年龄最小的是王选院士,64岁得奖,一些获奖者已经达到90岁高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81.8岁。
表1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人得奖时的年龄
世界上的各种科技类奖项,从没出现过获奖者如此高龄的情况。例如:德国的莱布尼茨奖,获奖者平均年龄是49岁;印度政府颁发的巴特纳加尔科学技术奖,更是明确规定获奖者必须是45岁以下的科学家;世界上最权威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也只有40岁。我们熟悉的杨振宁、李政道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分别是35岁、31岁。
由此可见,世界上诸多国家设立科技奖,更注重向中青年学者倾斜。
按照自然科学的成才规律: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最佳“黄金年龄”在37岁左右。
对我国而言,是年轻科学家尚没有脱颖而出,还是科学成果须经过漫长时间检验后,才能把奖项颁给科学家本人?
自2000年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获奖科学家的原创性发明或发现往往产生于几十年前。
2001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选教授曾经多次表示,当他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等到50多岁以后,反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曾说过“我年轻时要出成绩,急需钱急需环境的时候没人给我,等我后来成了名要钱有钱,有用吗?”
华人科学家孙大文先生说,中青年科学家,正处于创造性极大的年龄,因此将科技奖更多锁定于中青年科学家,可以更好体现国家对科学事业的支持。而对于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建议国家授予他们终身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不应是“终身成就奖”,而是代表了政府对于科技的扶持。如果中青年学者能在创造黄金期,获得国家级认可肯定,不仅对TA们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对科技领域论资排辈的重大修正,更是尊重科学研究和创造规律的体现,更能催生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成为直接提升我国科技方面和市场竞争方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
参考:
【1】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 平均年龄达82.9岁
【2】国家最高科技奖何时不唯“白发苍苍”
【3】最高科技奖得主何时年轻化
【4】期待国家科技奖年轻化
附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情况简介
2000年度至2012年度,共有22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 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1925.12~2012.09) 男,神经外科专家,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1926.05~2012.06)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1929.04~)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1920.11~)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2011年度获奖人
谢家麟(1920.8~)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
吴良镛(1922.5~)男,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参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创建工作。
2012年度获奖人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