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收到一个正准备回国任教的人的问题:高校副研究员和讲师有什么区别?考核、评价、待遇如何?
类似的问题,我在申请教职时的确遇到过,不清楚。通过实践,终于搞清楚了。
首先要搞清楚引进人才的这个概念。引进的意思是说,从外面(一般是指国外)把你引进来。要求达到拟聘职称现有老师(例如副教授)水平的前30%才行。因为会给你启动经费和比同级教师更高的岗位津贴,因此,引进的门槛很高。引进人才,在我们学校,是作为独立的PI和独立的课题组长进行要求和考核的。
我们学校引进的副研究员,不是讲师,而等同于副教授。职责包括教学、申请科研项目、带研究生、带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等,这些都是有明确的考核要求。例如,我的工作合同上,要求三年讲授4门课,申请到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带若干名研究生,发表几篇SCI论文等等。
岗位分为两种:院聘和校聘。院聘岗位每年年底考核,校聘岗位不参加院系考核,但需要参加三年专门的考核。考核的要求基本上等同于岗位职责的要求。
每一个级别的岗位,都有规定的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住房补贴的范围。启动经费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岗位津贴的范围也很广。住房补贴几十万。工资很少,基本工资就1000出头,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类补贴和岗位津贴。我刚入职时年收入(毛收入)10万(每个月需要交大量的公积金、补充公积金、养老金、税和房租,到手的不多),后来学校整体薪酬在不断上升,还有各种绩效奖励。
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引进人才的岗位津贴,是为了吸引你过来而暂时按照高的给的。引进期为六年,三年一考核。六年一过,需要和院系其他老师一起“吃饭”,需要根据你的实际贡献(比如拉来多少项目,发了多少文章,教了多少课)重新评定你的岗位津贴。很有可能拿不到一开始的校聘岗位了。或者说,能拿到,但自己做得非常累。
最后,说一下体会:如果你热爱教育事业,好好做,会“倒吃甘蔗节节甜”(我入职后的待遇已经调整过好几次了);而如果只是在乎工资待遇,要么觉得工作很累,不值得,要么觉得不开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