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SCI论文”

2013-01-15 23:08 来源:科学网 作者:吴 国清
字体大小
- | +

SCI:有人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已成为当代科研政绩观下的钢枪。

十几年前,记得上研究生时,有一位牛人给新生做讲座,讲到“发论文一定要挑国际检索(EI)收录的,这样国际上就能看得到,不用追求牛杂志”。前几天和同事聊天,说到当年开始发“SCI”的初衷,我说是为了省钱。别人不信呐!我是2000年开始读博士的,第一篇文章就发表在SCI光盘版收录的杂志上,其实,当时学校只有3篇文章的要求,不区分SCI、EI,核心就可以。当时,我和导师算计,发国内的文章需要版面费,一般要800元左右,发国外的文章要花邮费,折腾四次一般要500元左右。两者相比,当然后者划算。于是我们选择投国外,当然要费些劲,毕竟要翻译成英文。还好,一投也就发了。当然这些钱,对于比较牛的课题组不算什么,但对当年的我还是一笔比较大的费用。后来的大部分文章,我们也是选择国外的SCI,尤其是近些年,可以电子投稿后,更是划算了。而国内的版面费涨得也是离谱,有的EI收录杂志已经要2000多的版面费了。没想到,没有几年,SCI火了,大家都开始追逐SCI了,世道变的太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发“SCI”纯属逼上梁山,国内的、无名小卒的、年轻人的、未挂上牛人名字的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领域或者说创新真的很难,论文不被认可、申请不到课题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怎么突破呢?到国外去发文章!!!国际上认可了,再发国内文章时把自己的文章引上,自然国内的专家评审起来就有所顾忌,毕竟国际专家都认可了嘛!这是一个倒逼机制,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国外发表的SCI多了,申请课题也就水到渠成了。中国有句古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像我们这样的土博士怎么办呢?只好自己把自己国际化了,冒充一下国际和尚吧。

随着学位论文直接和论文数量、是不是SCI挂钩,只要统计一下学生数量,大概可推出中国年产SCI多少篇的。二年制的硕士也要求EI论文,否则盲审伺候。仿佛有了论文,论文质量就有了保障。深夜,手机在振动,学生来电话了。接听,学生(2年制硕士生)激动不已,论文被接受了。在国内被n个知名杂志拒稿,在国外接受了。今天看到的应该是另一个她了。他已经从一个要被盲审的“差生”变成了SCI“优秀生”了。没有论文接受,意味着低人一等,论文会被盲审;没有论文接受,意味着答辩时排名最后;没有论文接受,意味着你的工作得不到基本的承认。有了SCI论文,意味着高人一等,论文不用盲审;有了SCI论文,意味着答辩时可能被评优;有了SCI论文,意味着你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承认。有和没有,一夜之间?我很在意自己的学生的,突然的“范进中举”会不会颠覆他的人生观和基本理念?我们的教育到底在教授什么?我该怎样地打击他,让他知道,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还是连续的,还是同一个他呢?当一个人被迫活在“认可”之中,如何不患得患失?如何能保持自己呢?

论文、期刊是用来干什么的?发论文的本质目的一定是为了和同行交流,共同促进相关领域的进步,论文是不同地域的人交流的载体而已。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就会有不同的期刊,之间没什么可比性,都很重要。SCI收录的作用是便于同行检索到论文尤其是优秀一点的论文而已。从这一点,和其他如EI收录没什么本质区别。把期刊贴上SCI的标牌,绑架了期刊,绑架了读者,更是绑架了作者。科研是用来干什么的?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开展的各类研究都可能有用武之地,之间也没有什么可比性,都很重要。评判研究的价值要看是否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和期刊的影响因子没什么直接联系。学科不同,影响因子不同。杰出的研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要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而定,是不能预期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探索世界。通过SCI和因子绑架了科研,也通过评估绑架了科研人员。

科研界关注论文或杂志的影响因子,进而把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合力为影响力,也有人就此评价论文的质量。仿佛有了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就有了影响力,而有了影响力就代表着论文的质量。即:影响因子+引用率=影响力=质量。如此,炸药奖等各类奖项的评审实在多余,直接从影响因子+引用率中选得了。科技界的自我评价,产业界怎么看?产业界的评价,社会怎么看?什么叫贡献?是引用重要还是应用重要?问出这些问题,其实在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以SCI的数量或影响因子来论科研,本身就是对科研的侮辱。那些把屁股坐在SCI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上而起家的科研大佬们也正在用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学术界的新生力量,这是国家和社会的悲哀。当技术类讨论无缘SCI,当技术类论文发表得不到认可,当技术探讨类杂志面临停刊和边缘化,当科研界都在被迫追求原创而不屑于技术进步,SCI的后遗症已经逐步显现。

在拼论文的学术环境下,大学里教授一枝独秀,而研究员、工程师、实验员逐步消失。冲到第一线的是什么?当然是我们无所不能的教授了,其实,教授也是动手能力极弱,只在幕后指挥;最后,冲到第一线的就是我们无所不能的研究生了。这就是中国科研界的现状,这个现状如果不能引起警觉,后果很严重:一是我们的科研浪费会非常严重,都是新手操刀,后果可想而知;二是我们的成果会很虚伪,缺乏工程性的约束和指导,作出的东东只有鬼才相信;三是我们的实验安全会很严重,不做事不要紧,一做事可能就会出事。翻开历史的扉页,有突出贡献的牛人们留下了浓浓地多笔。偏偏这个时代变了,考核提前了,要在没有贡献之前确认贡献(其实,准确一点是潜在的贡献),并由此形成了SCI和影响因子,并以为有了SCI和高影响因子就有了突出贡献。其实,大家也同样清楚,潜在的就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世道就是这么颠覆的!当有人把“引用TOP100”看作“TOP100”时,那些埋头苦干几十年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从名单上消失了,由此带来的效应是什么?年轻人会如何去效仿?记得我的导师给我讲院士的故事时,总是比较扼要的评价,某某院士搞出了某某东西,某某院士创立了某某理论,这个理论指导了某某东西的进步。未来,我们的评价是否是:“某某牛人在NSC上发了几篇,在这个领域引用No.1-3?”

再说说文章的引用。一般地,讲到文章的引用,那都是有参考文献支撑的。这似乎是废话。二般地,文章被默默认可而不予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引用,而是改头换面,重新出炉,形成新的“创新”。这样的事其实更多。所谓正邪不两立,那是在文字上。现实中,正正邪邪,如何分的清呢?俺曾见过一例:论文在国内发表不了,于是发到了国外,对家也偷偷认可了,但是没有任何言语,更甚者,在国家的重大立项中新鲜出炉,俨然成了新思路。当然,人家不傻,不会自己供出参考了某某思路,从文章引用上看,没有什么引用。当代,没什么不允许发生,没什么不可以发生。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费力地鼓吹SCI和影响因子?我一直在猜,一直在想。做实际的功夫不行,又不甘心,总要造出个东东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花着纳税人的钱,就打算拿几篇SCI交差,美其名曰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无耻啊!骗子当道的时代!

假如给你10万,允许你自由支配做科研,没有考核,也不需要交差。你还会用它做现在的科研吗?假如给你100万,允许你自由支配做科研,没有考核,也不需要交差。你还会用它做现在的科研吗?假如给你1000万,允许你自由支配做科研,没有考核,也不需要交差。你还会用它做现在的科研吗?假如给你10000万,允许你自由支配做科研,没有考核,也不需要交差。你还会用它做现在的科研吗?看看自己的回答,吓自己一跳。还会有那么多无聊的Stupid Chinese Idea吗?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