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之主动逃离与被动逃离

2013-01-14 22:22 来源:科学网 作者:秦 四清
字体大小
- | +

这段时间,“逃离”成了一个热门词汇,有人逃离科研,有人逃离教学。尽管逃离的形式各异,但从逃离的原因划分,可分为主动逃离和被动逃离两种。

一、  主动逃离

程代展老师在博文《昨夜无眠》中提到的那位学生属于主动逃离型的。其逃离的原因可能是:(1)对科研失去了兴趣;(2)从老师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缩影,对前途悲观失望;(3)通过做科研的经历,觉得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料,等等。

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逃离的,我觉得该学生对自己有几斤几两掂量得清楚,拎得清,知道搞什么适合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的青春我做主。依俺的愚见,这种有主见的逃离不应受到批评,反而应给予鼓励,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如果那位学生去了中学在教学上搞出了名堂,在人才培养上搞出了成绩,不一样值得肯定和赞赏嘛,为什么非要让人家一条道走到黑呢?

10年前,俺的一位博士生毕业后去了某勘察单位,主要做钻孔编录等一个中专生都能干的活儿,工作了2年后,他找到我和我说“秦老师,我不想在这个单位干了,实在无聊,我觉得自己也不是搞科研的料,我准备辞职去炒股。”我说“你自己想清楚了,如不想在那个生产单位干,可以换个科研氛围浓厚的单位,为啥非要去炒股?这个风险性很大,你得好好想想。”过了两天,他又来找我,说“我想清楚了,自己对科研确实没兴趣,但我一直对炒股感兴趣,这几年一直在看这方面的书,在琢磨这方面的事儿,并且悟出了些名堂。”我说“我尊重你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试试看吧,实在不行,再上岸。”没想到,他在炒股方面还真干出了名堂,成了一个在圈内小有名气的“股神”。他给别人当经纪人,还开发了一个股票走势预测软件,两年前买了宝马车,奥运村的大House也有了,还热衷搞慈善事业。现在看来,他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搞科研可能一事无成,但成了一位能挣钱、且有爱心的商人,不也证明自己是一位成功人士嘛。人这一生,真不能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

二、  被动逃离

近日,武汉大学传出消息,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士生导师将不得招收博士生。这项革新之举让武汉大学500多名博导处于“下岗待业”状态。

俺一直不赞成以科研项目的经费和量化指标来考核科研教学,应该以成果的价值论英雄。但作为博导,973、重点基金项目等可能拿不到,难道连一个面上基金项目也拿不下吗?退一步,找个小点的横向咨询项目真的有那么难吗?无经费、无课题,只能说明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行,社交、人脉也不行。无成果更可怕了,没有科研成果,也得有教学成果吧,教学成果基本不需经费。啥能力也不行,啥成果都没有,属于三无人员,不逼着这些人被动逃离确实不行。不让这些“混混们”逃离,“上梁不正下梁歪”,只会误人子弟,形不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有效竞争机制,对大学的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

据我所知,大学里确实有一些混混类的教授们,不求上进、不求甚解、得过且过。这些人,科研上无想法、教学上穷应付、生活上无激情,科研青椒们从TA们身上看不到希望,看到的是悲观与失望。

不让这些“三无”博导们被动逃离,更多的青椒们会主动逃离。武大这一举措,实在及时、给力,请童鞋们起立为武大鼓掌。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