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应该进行数字化革命:变“审后发”为“发后评”

2013-01-11 16:31 来源:科学网 作者:黄 佶
字体大小
- | +

中国有五千种学术期刊,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远远不够,每年只能发表一百万篇学术论文,而实际需要发表的论文多达五百万篇。

发表学术论文,理应先有同行学术权威审稿,然后再发表,即“审后发”,但每年五百万篇学术论文,谁来审?即使有学者愿意审,每年要浪费多少人力和财力?

现在的学术期刊都是印在纸上的,图书馆堆满了过刊合订本,但看得人却很少,长满了霉斑,非常浪费。为了造纸,要砍树,破坏环境;造纸厂还是用电用水大户,其排放的大量污水,更是环境杀手。

报纸和一般杂志需要在移动的环境里(上下班路上)阅读,而手持电子阅览器(如平板电脑)还未普及,因此目前报纸和一般杂志还只能印在纸上。但学术期刊不需要在室外匆匆忙忙地阅读,基本上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阅读的,而因特网和3G宽带早已普及,因此学术期刊完全可以彻底电子化,借助电脑来阅读。

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期刊网把大量学术期刊数字化,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且检索效率大幅度提高,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些网站还在不断开发各种新的功能,大大地丰富了对学术论文的使用方式。

绝大多数学术论文的作者和学术期刊的编辑都是在电脑上写作和编辑的,为什么不要把“天生”就是数字化的论文直接在网上发表?反而自找麻烦先印在纸上?为什么不彻底省掉制版、印刷、装订、打包、运输、邮寄、入库、登记、上架、下架、做合订本、再上架、直至发霉……这些过程?

现在虽然已经把纸质学术期刊数字化了,但如果要拷贝复制数字期刊论文中的文字的话,必须使用文字识别软件把图形文字转变为文本文字,这个过程常常出现很多错误,核对时稍不留神,就会漏网。如果数字化的论文直接上网发布,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搞学术研究要创新,但为什么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本身不创新呢?

学术期刊完全可以进行以下创新:

1,彻底废弃纸质版,全部数字化。

论文作者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编辑部编辑后直接在自有网站上或有合作关系的期刊网上发表。

论文不经过同行评审,随到随发。这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流通速度。论文不印在纸上,既可节省大量费用,更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大量空间,还环保节能减排。

一个容量为 500G 的移动硬盘,售价为 300 元人民币,尺寸约为两盒香烟。

500G 可以装多少东西?500G 等于 50 万兆字节。每兆字节可以存储 50 万个汉字。也就是说,这个小小的塑料盒子里可以装 2500 亿汉字。

假设每篇学术论文一万字,中国每年 500 万篇学术论文一共有 500 亿字。因此,这个小小的盒子可以存储全中国五年里产生的全部学术论文。

由于论文直接上网发布,而网络空间是无限大的,因此,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是无限多,任何稿件都不会因为“版面有限”而不能发表。

由于学术期刊版面不再紧俏,于是“版面费”立即自行消亡了,“核心期刊”也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与之相关的所有猫腻也自然消亡了。

2,利用电子技术,即时标记出抄袭内容。

论文上网后,后台程序自动识别出其中抄袭或引用不加注的内容,用颜色标记出来。这使任何剽窃者无法隐藏,再大的官也包庇不了他们。

3,单位可以邀请专家对论文进行实名和公开的点评和打分。

如果作者想申请职位或职称,可向单位提交自己的部分论文作为评审材料。单位可以邀请同行专家在网上对这些论文进行实名和公开的点评和打分。

由于实名,评审专家人选是否合适(是否真的“同行”、是否真的“专家”)就自有公论了。由于评语和分数公开,他们的点评和打分是否合适,也同样自有公论。这可以杜绝专家评审过程中的猫腻。

这种全公开的做法在“思勉原创奖”的评审过程中得到实践,受到人们普遍好评。

由于只需要对部分论文进行专家评议,因此大大节省了评审工作量,这即是“发后评”。

实际上,论文在网上发布之后,任何人都可以实名和公开地对论文进行点评和打分,以便读者参考,判断论文的水平和价值。

取消“审后发”之后,会不会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论文泛滥于学术网站?完全有可能。但因为有自动检查抄袭系统和实名公开点评,劣质论文立即现出原形,读者一目了然。这也使炮制劣质论文彻底失去了意义,能够使中国学术界清净很多。

另一方面,一些特立独行、打破常规、本来会在审稿时被评委枪毙的论文,却能够和读者见面了,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被埋没的几率显著地减小了。

4,完全按照电脑阅读的需要进行排版。

现在的数字化学术期刊是从纸质版转换(扫描或翻拍)而来,在电脑上阅读时非常不方便。例如仍然采用了双栏排版,自上而下地看完一栏后必须回到最上面,去看下一栏。

学术论文不再出纸质版、直接在网上发布之后,排版不必受纸质版排版方式的束缚,可以完全按照电子阅读的方式进行排版,一栏到底,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

论文直接上网发布,还彻底改变了过去图片少、图片小、图片一般只能黑白单色、图片印刷精度低等现象,可以按照需要使用大量大尺寸的彩色高精度图片,更可以在论文中插入动画、视频、音频等,更真切地传达学术信息。(笔者在读研究生时拍摄过大量金属断口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非常漂亮,但论文发表时只能选用一两张,细节也完全没有了。)

学术期刊完全数字化之后,论文中的文字和图片等可以任意放大,视力不佳者也可以轻松阅读;为了保护读者视力,还可以用电子合成器朗读论文内容,这都可以大大延长老年学者的学术生命。

由于网络版面无限,因此论文篇幅(字数和插图数量等)不再受到限制。充分利用“锚点”技术可以使读者快速地在各部分内容之间穿梭。参考文献可以做成超链接,用鼠标点一下,就能够直接调出来。

要寻找特定的内容,更是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故纸堆里长期翻查。笔者在 Google Book 中只用几分钟就检索出 1818 年在英国出版的一本书里,作者把中国的“龙”音译为 Loong。如果用老办法,即使给笔者足够的科研经费,能够跑遍全世界的图书馆,能够逐本逐页翻查这些珍贵的老图书,也许笔者查到 2818 年也还没有找到这个内容。

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已经二十年,学术期刊为什么还不能彻底数字化?为什么还抱着纸质版不放?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机会,但要抓住这些机会,首先需要观念上的突破。没有观念上的突破,钱再多,设备再先进,也没有用。

中国学术期刊要改革,除了需要观念上进步,还需要粉碎既得利益集团的抵抗。在学术期刊这件事情上,既得利益集团就是现在利用学术期刊版面紧俏而大发横财的大量出版社(负责人)、编辑人员、中介黄牛、审稿人员等等。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维护纸质版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增量改革”。这同样可以用于改革学术期刊。

我们可以在纸质期刊的外围,大力发展纯数字化学术期刊,起初吸引以传播和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为主要目的的学者来发表文章,然后推动单位在主要考核纸质论文的同时,也逐步接受数字论文,以此蚕食纸质期刊的领地。2006 年上海社科联合会在评优秀学术成果时,就已经设有网络文章奖项,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大家都体会到纯数字学术期刊的价值和优势之后,最终彻底消灭纸质学术期刊(除了少量作为收藏品印制的之外)。

政府也积极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即使仅仅从环保节能减排这个角度考虑,政府也应该做最积极的推动者。

中国的学术要赶超世界水平,就应该大胆创新,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学术期刊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发表、思想的交流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好科学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家花再多的钱,也白搭。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