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我谈“牛导师”

2013-01-06 20:32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 庆生
字体大小
- | +

众所周知,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导师”议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似乎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文革俗语)。以便时刻警醒导师们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培育国家高层次人才的责任。我这辈子要说运气好也是真好,能在教授岗位退休。现在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幸福。退了休还有人给项目,让我自由做点科学研究。我暗自戏称是一个“美式”“终身教授”。再也没有考核了,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科学研究。目前正在思考我的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重大科学问题,探索性地做点研究。我曾说过,只要院里不收办公室,身体允许,估计干到80岁问题不大,因为我这一辈子别无所求。要说我唯一遗憾,就是没有享受过接受导师指导的滋味,因为只读了一个并不完整的本科。由于大学5年中有4年时间在文革中度过,连本科毕业论文也没做,那有什么导师指点。当然几十年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求教于国内外数不清的同行,受益匪浅,但是他们当不能属于导师类别。因此,在当年晋升职称时,由于没有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受到点不公平待遇时,那个后悔药真让我吃够了。好在后来由于自己努力,取得了一点成果,又碰上职称晋升时采用“适度量化成果”的机遇,总体没有吃什么亏(以前职称晋升是“论资排辈”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在程代展教授的博文的评述中曾经发泄过这种不满情绪,尽管程教授开导我:“刘老师,你现在已经不错了,还计较这个研究生干嘛”。他说的对,但是我还是偶尔对这事“耿耿于怀”,埋怨那时国家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的学业。国家为什么不早点实行正规的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教育。

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上大学那个时代国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据说上世纪50年代有些人读了研究生,那也只是学历而已,因为多数人并没有做硕士论文。所以在这些人的简历中要填个研究生学历是没问题,但要填硕士学位可就属于“腐败”了。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好像还没有学位体制,像我这个本科学历按说也不能填“学士学位”。但后来人事部门认可我们这些文革前上大学,文革中毕业的“老五届”(1966~1970年毕业)的人都可以填学士学位。下面转入“正题”,谈谈我对“牛导师”的认识。

如果从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起,我算是当了30多年导师了。当然真正有点挑战味道还是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实际上,我相信我们国内大多数导师们和我差不多,当年对于如何当好这个导师,只能跟着感觉走。只有在近些年,大量“海龟”回国工作与大量教师及科研人员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及子女在国外读研究生或做博士后研究等,才渐渐将西方研究生导师的价值观传递给国人。很多科学网的博友们也谈过导师的基本职能和素养。最近,在和儿子交流时,我也问他,你在国外多年,认为一个牛导师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儿子只是简单问答:学问做的牛。我说学问做的牛当然是一个牛导师最基本的品质。但是,依据我的体会,还应该有下面这些“东东”,供大家一起讨论和补充。

1、牛导师应当始终处在学术前沿,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尤其对于一些中-青年导师应该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并产出以自己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不能过早“退居二线”。儿子告诉我说,海外有一位102岁的教授还在发表第一作者论文,这当然属于个例。我们学校地层古生物教授王鸿帧先生和殷鸿福先生年过70还出野外和发表第一作者论文。据我所知,国内年过70的教授们自己亲自做研究的可能不多了。我注意到一些40多岁的年富力强的导师们,学生称为老板的教授。由于他们平时忙于拿项目,已经无暇追踪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自然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主的质量高的科研成果了。这样的导师可能离“牛”还有一定距离。

2、牛导师要有激情,不断出思想。很多年前就看到过一篇报道,大

意是说一位牛导师说过:我不怕向别人泄露科学研究思想,因为我泄

露了今天的思想,明天我又会产生新思想。因为我的科学思想像泉水源源不断。

3、牛导师要负责营造课题组的创造性研究氛围。牛导师要善于调动课题组内所有人的积极性,并发现学生的潜质,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4、牛导师应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出席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报

告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以显示自己及课题组在国际学术圈内的活跃

状态,彰显学术影响力。

5、牛导师还要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在注意身体的前提下,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最好不要书呆子。这样的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外,还能够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这对于建立学生的和谐家庭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6、牛导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导师既不能“手把手”教学生(至少指博士研究生)如何做科学研究?但也不能撒手不管,需要采取点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会“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我一篇博文题目)。

当然,再牛的导师也不可能是“完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要求他们像圣人那样“完美无瑕”。而且有的“牛导师”可能还会有点古怪脾气和其它缺点,但我们要看到“牛导师”的“大节”,即他们对学术研究的酷爱与对“完美”的苦苦追求。学生要善于从“牛导师”身上发现你所需的,并且可能改变你一生的东西,并逐渐将“牛导师”身上的优秀品质“为你所用”,为你若干年后成为一位“牛人物”奠定基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