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人说,美国实行tenure制度的最根本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学术自由,但如果拿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用人制度跟美国大学的tenure制度相比的话,中国的制度在保障学术自由方面,显然要胜出一筹。
所谓美国的tenure制度保障学术自由,那是给已经获得tenure的人提供保障的。现在有不少美国的大学搞什么post tenure review,弄得连获得tenure的人,也要再被评价,弄不好也会丢饭碗。
回头看看中国,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现状可以用本文的标题来形容:六亿神州尽tenure。
对于不熟悉“六亿神州”的来历的同学,建议复习一下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原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为什么说六亿神州尽tenure?理由很简单: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只要是在编人员(即取得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那么,在你来单位报到后的第一天,你就取得了tenure。
你没看错,就是取得了tenure。也即是说,你正式参加工作了,而且有幸在一个研究所或者大学,那么你一般不会为自己是否可以保住饭碗而担忧。这跟美国有tenure的人的感觉,没有两样。
来个佐证吧。科学网上,青椒抱怨收入低,担子重,日子难熬的,笔笔比比皆是。但是,这里几乎看不到青椒担心自己的饭碗不保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表达。这就是上班第一天就获得tenure的好处!
美国的青椒就远远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在职业的起步阶段,不仅拼命干科研,力求多出成绩,早出成绩,而且教学、服务工作都要努力,唯恐哪一项不好,给自己拖了后腿。不仅如此,青椒们平时还要低眉顺眼,系里、学校里的脏活重活(比如那些特别耽误时间的committees)抢着干,对资深教授毕恭毕敬,绝对不能结仇,免得日后人家背后捅一刀。人缘好,就可以号称有collegiality,这是很多地方要拿tenure的潜规则。我以前念书的学校,曾有一位斯里兰卡裔的教授,写了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给做的序,最后tenure还是没拿到。据说投票没有通过的理由就是该同志不能与人合作。悲催吧!
而国内的情形呢,我至少知道两个例子。俩人的情况差不多,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他们留校当老师。20多年过去了,俩人还在各自的学校教书,职称都是讲师。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晋升高级职称。在tenure制度下,这俩人多半是要走人的。但在国内,他们活得好好的。而且,不是人家职称晋升不上去,平时很痛苦。人家很快乐,不愁吃喝,不愁房子,除了讲课,其余时间用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美国佬要享受同样的生活,要先在tenure track上苦熬几年,脱胎换骨后,才能如愿以偿。
有人批评美国的tenure制度,说它名存实亡,我觉得言过其实了。美国大学里,绝大多数还是实行tenure制度的,而且大家仍然拼命挣tenure。我个人觉得,tenure制度有一个好处,而且这一点别人没有怎么提到过。这个好处就是,熬tenure的5-7年间,足以让一个同志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tenure track期间,life style差不多就固定了。勤奋已成惯例的人,拿到tenure后,想让他再变懒,也不一定就那么容易。当然不是没有例外,我也见过tenure以后就消极怠工的人。不过,总体来讲,tenure track期间养成的习惯,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从这一点上看,在促进年青人成才面,tenure制度有它的积极作用,至少比我们国内一上班就给tenure好多了。
多年前,北大的张维迎牵头搞了一个改革方案,其中就有引入tenure制度的内容,还有避免近亲繁殖的内容,但是,好像这个方案并没有在北大执行下去。最近,又听说人家清华也开始搞tenure制度了,但是,一是似乎没有全面铺开,二是没有听说谁谁因为没有拿到tenure下岗了。中国的北大清华相当于美国的哈佛MIT,如果北大清华搞tenure制度的话,淘汰率应该接近哈佛或者MIT才是。如果你好我好,最后大家都拿tenure,那这个制度跟搞不搞也没有区别。
北大清华在国内毕竟是异类。我相信,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所,还是六亿神州尽tenure的局面。这样一个局面,对于人员合理流动是不利的,对于高校和研究所臃肿庞大人浮于事是有贡献的。也因为这样的后果,大规模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变得困难重重。而且,这样一个局面,就算实行美国的tenure制度,也难有根本好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