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国内的教授制度

2012-12-27 21:24 来源:科学网 作者:汪 晓军
字体大小
- | +

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并引起争论的话题就是国内的高校应该不应该全面引进在美国运行得比较成功的“Tenure”的制度。我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大家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嘴上没有讲全盘引进“Tenure”制度,但在实际的具体日常工作中,应该已借鉴了“Tenure”的一些方法,或有殊路同归的趋势。

在国内的高校慢慢有“倒金字塔式”的结构趋势。新进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读了博士或者博士后来应聘的。应聘时,必须已取得足够的科研成果,至少在SCI杂志(II区以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能达到这个成果,被学院大多数教授投票认可的人,也就相当于受到2-3年博士后高强度研究工作及撰写发表论文的考验,只不过有不少不是在本单位考验的罢了。若依据这样的条件招聘的,一般会给副教授,特别优秀的直接给教授头衔(我们学校就有不少这样的年轻教授)。按照这样的趋势,将来在高校,有可能最大的群体是副教授与正教授,讲师很少,助教几乎要绝迹了。

我看在我们大学里,日子最难过的就是讲师了,有不少刚结婚又要生孩子,生活压力也比较大;科研方面几乎拿不到国家级项目,横向项目又没有足够的人脉和经验。若要升副教授,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往往都是做分母的。一是因为手上没有研究生帮助做实验,教学任务也比较重;二是学校对学术成果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一旦升到副教授,就可以做专家,可以拿到的项目会逐渐多起来,生活压力会小一点。不想升教授的话,也可以放松一点,过几年舒服日子;当然,如果还想升教授,就要再咬牙几年。当过关斩将,终于升到教授,就轻松了。又有博士生做课题,发表的论文也多了。因为若博士生没有二篇SCI论文,是不可能拿博士学位毕业的。教授的平台高,拿纵向或横向项目相对比较容易,故升到教授,也就差不多相当于美国的终身教授了。

有人可能讲,国内教授与美国的教授不同,国内教授还要每年都进行考核。是的,我们学校每三年考核一次,且年年都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文、专利、教学工作量、研项目、获奖情况等)输入到学校人事处的管理系统,进行量化考核。但这考核指标是非常低的。按考核的细则,助教、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在成果计分上有差异,级别越低,相同的科研成果得分就高些(系统自然生成)。根据发表不同类别的论文(不同影响因子的SCI论文、EI收录、ISTP收录、中文核心等);申请的专利(按发明、实用新型、授权和未授权分类);教学(学位课、非学位课、英文教学、中文教学、新开课程、旧课程、课时、学生人数、教学效果等);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横向等,权重系数有差异);指导研究生数量等进行统计,原则上必须大于100分,小于80分就要进“人才交流中心”。而一般教授都可以轻松地拿300分,上次考核我就拿了1800分,我们学院教授最高的可拿2000多分呢。若你平时什么也不做,拿到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下子就可以挣2000分,够吃许多年了。故一旦在大学晋升到教授级别,若只是达到学校最低的考核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是非常轻松的。我曾开玩笑讲,若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量,我一周最多只要去一次学校就可以OK了,但我差不多有时间就往学校跑,有时晚上从珠海回广州,开车路过大学城时,也会去学校实验室转一转。

有不少教授就像玩电子游戏机晋级拿分一样,追求更多更高的考核分,这样的话就要付出更多,也比较辛苦。中国人总有一种危机意识,有时还有攀比心理,再加上爱面子,自己就自觉不自觉地将考核分自动加码了。当然也有的教授喜欢搞自已感兴趣的研究,只要他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指导研究生做一些实验,发表几篇论文,可以很容易过关。心中怀有理想,就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一份淡定,他可以拿出非常多的时间搞感兴趣的研究(我们学校也有一些真正喜欢搞研究的教授)。若学校领导知道你的研究有可能得NB奖,你可能就是学校的“大熊猫”被保护起来了。有没有人知道国内哪个大学将正常工作的教授开除的?我看没有。有教授离开大学,那是因为自已开公司赚大钱,或到工资更高的单位去了,那叫下海,而不是开除。所以,国内的教授或副教授与美国的终身教授有差异吗?我看差异不大。

国内高校部分老师的压力主要还是升职的压力,及年轻老师工资比较低,其它收入比较少的生活压力。

任何一种制度或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后,也就可以躺在六年的功劳薄上,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听讲美国由于“财政悬崖”,其终身教授的待遇也会有变数,国内的这种绩效考核看来对教授的积极性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网上许多人都垢病国内的考核评审制度,认为这些制度阻碍了国内的科研。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几年国内发表在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SCI论文发表大国。有人讲:为了考核,灌水的论文很多。我不否认有灌水的论文,但也没有人否认有水平的论文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国内基础研究目前最大的缺陷就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人获得NB奖。我是乐观主义者,我劝大家不要那么心急,按目前的发展势头,NB奖一定会有的!

欢迎介绍国外实施得比较好的措施与方法,国内高校可以借鉴,但不一定要完全照搬,有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可能会殊途同归;在国外的朋友也不要将国内高校的研究水平及行政管理想象得非常差,虽然与国外还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但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中国将是全世界竞争最强的地方,若希望下班就赶紧往家跑,还没有到周末就考虑这个周末带老婆孩子到什么地方渡假,这样的教授,“千人”“牛人”可能还是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好些。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