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有级别,青年当思量

2012-12-26 22:34 来源:科学网 作者:徐 耀
字体大小
- | +

我至今已经带出来将近三十个研究生,博士占一半,其中有几个我认为很优秀。在这些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博士中,有的选择出国深造,发展较为顺利,而选择在国内高校或研究所就职的大约在毕业三年后遭遇发展瓶颈。有两个常和我探讨发展大计,我通常只有一个建议,出国深造,否则没有前途。估计很多青年科研人员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国家的人才政策短时期内不会改变,而像样的科研岗位也基本上被海归占据、或者即将被占据,因此本土博士的空间很小很小。

海归实际上也不是人人平等,隐隐约约也有等级,这些等级主要是由出身和经历决定。

一等海归,国内导师是牛人,国外老板也是牛人,这很容易理解。这些人只要在海外略镀2-3年金即可,回来很容易获得各种人才计划的青睐。

二等海归,国内导师一般,国外老板是牛人。他们往往要比前者付出更多心思去改换门庭,按照蛙跳式发展思路,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身份含金量,通常能发IF很高的文章。由于海外老板牛,国内掌握话语权的海归领导们就认可,他们回国也可以获得不错的位置。

三等海归,国内导师一般,国外老板也非牛人。这些海归主要凭借自己的努力积攒了科研资本,凭借长时间海外经历积攒了海外人脉进而扩展到国内人脉,他们回国还要继续辛苦,或者抱粗腿。

四等海归,本科在国外读,或者本科毕业就出国的,国内没有导师,国外老板也不牛。他们主要是80后的,马上就会有90后的加入进来,他们的回归之路通畅与否对国家科技后劲其实更重要,因为这些年轻人很多都是国内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我在美国高访期间,认识几个本科毕业就出去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上是北大、清华、天大、复旦、上交大等一流高校的好学生,如果他们的未来回归之路被阻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应该有不小的影响,因为人才计划是个长久的事情,不能像演唱会卖门票一样。

最近出版的《科学新闻》(2012年12期)是“***”专辑,对“***”和海归政策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报道。其中第24页提到,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72%是海归,81%的科学院院士和54%的工程院院士是海归,可见海归已经执中国科技发展之牛耳。即使排除能力的差别,从个人喜好上说,海归肯定喜欢海归,这在最近的“龟儿子、龟孙子”论中已经表达得很直白,因此本土博士不易被海归们领导的科研团队所重用。至于为什么海归们培养不出水平和海归自己一样的人才,是个很费思量的事情。

无论如何,海归再不济,也比绝大多数本土博士前途光明一些。因此,出国谋发展,回国谋创业,这应该是大多数国内青年科研才俊的必经之路。至于自己究竟怎么办,定好自己的位置,看好未来的道路,抓紧实施。如果决策者们能够有所反省,也许情况会好些。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