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论导

2012-11-04 20:26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 安邦
字体大小
- | +

如何做一个比较合格的博士生导师?对于一个刚刚入职两个月多的导师来说,应该还没足够的资格来谈论这个话题。这两天参加了导师学院培训班的学习,要求每位学习成员写一篇“导师论导”的心得体会,于是乎,偷来这秋高气爽的闲暇梳理一下思路,想哪说哪,就不在乎是否成系统了。

导师,顾名思义,起“引导”作用的老师。博士生导师只是在其前面加了个定语以区别通常的老师概念。既然都是导师,博士生导师该怎么导呢?

做研究,导方向很重要。从课题组大的研究方向着眼,如何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凝聚一个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小方向,这就很考验导师的知识积累以及战略眼光。方向给的好,至少可以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不至于做到死胡同。甚至于,学生做的好,不仅可以触类旁通,而且能发芽出很多新方向,使这个方向迸发勃勃生机。方向何来?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只能依靠我现有的眼界来判断。在将来,当学生多了、事务杂了,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每天浏览最新的文献,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学生大概领会了研究方向之后,就要开展课题研究了。从调研文献到做实验、从数据整理、分析到论文的撰写,无不需要导师的引领。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抱怨导师把其领进门之后,很久都难得见上一面,这实在是有些过分了。本人从学生时代走过来,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导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方法的时候,一定既不能放养,也不能包办,同样也是要针对个体的特点,积极引导以达到师生的最大效率。举一例,在我刚进实验室读硕士的时候,确定好研究方向之后,导师给我几篇该方向经典的文献让我阅读,要求我边阅读边查新文献,最后写总结。这个阶段我持续了三个月左右,期间也尝试着跟师兄学习一些仪器的操作。把这三个月时间放到整个硕士和博士阶段实在是短暂,但是,我的深切体会是:学会了如何看文献、查文献、总结和提炼文献,其效果贯穿至今。

科研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面对课题的压力,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老师们会不断的催促学生做实验、发表文章,不免会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思,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大家比较关心的学术道德问题。学生一方面要不断满足导师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文章保证顺利毕业,有多少导师会真正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徘徊在两难中的学生呢?引导不当,狗急跳墙也就在所难免了。导师和学生的最后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一直让我记在心底的是,我在NIMS的合作导师,每次组会汇报的时候,如果positive的结果不多,导师都会说:不急,慢慢来。这种引导方式对我这样的人最有效果,如果导师对我采取施压的方式,会适得其反,我自己很清楚这一点。

科研不是全部,学生也是有生活空间的。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没有为父那么责任重大,却也暗含许多。回首最近十年的研究时光,很有幸碰到了几位不同特点的导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悟道了些许。从我自身的特点来说,我更喜欢自由探索,导师给我更多的空间让我自己去想、自己去动手,在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帮一把就行。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想让研究占据所有的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娱乐等。当然,有不少导师采取所谓压榨的形式,让学生起早贪黑的干活,挤掉了他们所有的私人空间,这样的方式有可能换得不少研究结果,却少了些人性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互相理解最重要。做学生,最起码要完成每天的工作时间和任务;做导师,要体谅学生的生活质量,他们都是年轻人,外面的精彩世界需要他们参与。

做学生的时候,我想和老师做朋友;做导师的时候,我想和学生做朋友。我深知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但是我会努力去做,让自己和学生都高兴的工作。只有高兴了,才能有主观能动性,也才能有效率。

认识浅薄,先胡言乱语至此,待日后补充和凝练。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