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魔咒”,应有“磨”和“轴”

2012-10-08 03:15 来源:科学网 作者:吕喆
字体大小
- | +

刚才看了淀粉专家余世锋老师的新博文“中国年轻的土鳖如何打破魔咒,获得诺贝尔奖(Nobel Prize)?”。文中给中国的年轻小土鳖们提出七点建议,期望他们秉持此七项原则打破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没有获得NB奖(诺贝尔奖,戏称炸药奖的又一个新“外号”)的“魔咒”获得NB奖。这“余七点”基本切中了要害,如果土鳖们当中有一批人真的做到了,是大有机会的。不过,我一直不大相信什么“魔咒”,却认为当下更需要“磨”和“轴”。为此,我将再次借着余老师的话题(上次是“类SCI影响因”【2】,恶搞的是余老师的“2010最新出炉食品类SCI影响因子排行榜”),写篇新博文。

众所周知,当代的年轻“土鳖”(中国本土培养博士的谐音)们有很多优点,例如朝气蓬勃、乐观向上、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等。不过,他们多少也会有些缺点或者问题,有些是个人的,不好一一分析,有些则是群体性的,是和文化背景、学术生态以及外部社会环境之类有关的。其中,对其未来学术发展不利的一类缺点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很多年轻土鳖还“不定性”,想法和行为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改变。这种善变本身是比较中性的,并不算是坏事,环境适应能力强有利于生存和较快的发展,但就科学研究而言,善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容易陷入“跟风研究”的误区。所谓“跟风”,就是什么热门就立刻跟过去做什么,趁着热火劲儿能出一些“短平快”的成果。但由于现在那些很多人都去挤的“热门”研究方向一般难以坚持得很持久,所以很多工作都是“阶段性”的,很难做到有足够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是在突出“急学先用”,这样根基也不容易打得很牢靠。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做研究不妨“轴”一点(意思不大好,有点儿“一根筋”、“死心眼儿”的味道,做人别这样),认准一个方向之后要勇于坚持,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这一个方向的核心开展工作。这就像轮子绕着车轴转动,虽然轴没有变化,车轮已经滚滚向前走出了很远,这是一种别样的“灵活”。从这个意义上讲,选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象是用好钢打造好了一根“车轴”,能够承载足够的负荷,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围绕着它“转动”。

“轴”还意味着一种坚韧,要能耐得住长时间的“磨”。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成果都像刚刚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奖的那样“传奇”和速效,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都是在很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取得的突破或者最终完成的。这时就需要研究者能够耐得住性子去长时间坚持,连续做一些貌似没有太多新意的东西和枯燥,但却是必须的,这就是“磨”。磨的是人的意志,磨的也是时间和精力,磨到了精益求精的境界之时,才能“磨”出来高质量的成果。只图速度的“萝卜快了不洗泥”在科学技术革命初期,新发现很多、新理论也容易被建立的阶段或许还成,在常规发展阶段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经历的是常规发展阶段,也就都需“磨”。

在我看来,如果年轻的“土鳖”们能够认识清楚“磨”和“轴”的关系与重要性,或许我们也可以像日本那样在未来的某些年份期间不断有NB奖入账,让咱国人也借机NB一把。
 

编辑: 晓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