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界的几个阵痛周期:
1,院士阵痛周期。两年一度,每次从开始呼吁全国科学家申请(或推荐)到尘埃落定之后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差不多一个时候,这个有点热闹重叠,如果一个是单数年评选,一个是双数年评选,每年全国的科学家伙都有热闹看,那该多娱乐呀。
俺们的建议:能不能八年一回?或者十五年一回?再或者去世一个补充一个。当然,最后这个策略怕引来中国科学家的雇佣杀手潮,所以不是好策略。
2,诺贝尔奖评选阵痛周期。好在没有让中国的科学家帮着推荐一说,否则中国科学家每年的热闹要多很多,而且大家天天净琢磨着推荐,更没人干活了。
如果中国大陆人偶尔得一个,看我们怎么得瑟,我私下里认为全国人民会一起瑟成秋风扫的落叶一般飞舞的感觉。
俺们的建议:既然盼了60多年始终也没盼来啥,能不能干脆不盼了?!当然,也曾经盼来过N次耳光,高锟呀啥的,得奖的人看样子是中国人,仔细一查护照,才发现还真不是。
3,科技部大项目申请与评审阵痛周期。一弄好几千万上亿的,逮谁都会侧目看一眼——毕竟那钱不是科技部部长家里的存款。
俺的建议:既然这么多年使劲重点支持那些潜在的大牛人,现在的中牛们,结果还是没弄出啥大动静来,干脆撒胡椒面得了,广泛提高科学家伙们的工资,取消科技部得了。
4,基金申请与评审阵痛周期。重点项目同科技部,几乎无任何公平可言,全国的科学家伙算是都看透了。不过好在小钱分得有时候还有点公平性,所以,每年就看着可怜的科学家小朋友们跟着满怀希望和兴奋地期待了。不过,总体而言,这个胡椒面撒得还行,从目前情况,个人判断,大项目资助出的东西确实不如小项目,我的意思是说,单个项目比。
俺的建议:不管哪个基金,应该完全取消重点和重大项目,今后只经营面上项目,把这块地彻底种好吧,就别明知却继续让荒草疯长了。
5,美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阵痛周期。按说这事和中国没任何关系,不过老天爷或上帝佛祖啥的,谁会知道呢?!那一年,一位老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女教授不也当上了外籍院士了嘛,然后挟鬼子自重,继续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们毫不犹豫地将其继续拒之门外——你以为你真牛了啊,我们说你牛你才算真牛!我们不说,你宇宙科学院院士也没用。袁隆平已经被我们搞得脸上无光,只好去工程院去混个明显次一等的院士。不信你比袁隆平更牛?!还反了你们了。
俺的建议:中国应该专门设立一个机构代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这样,中国有能力发动全体15亿国人关注,把揭晓的事情当新闻联播的直播看,这样,美国想当院士的科学家还不乐疯了啊——从来没这么多人理过这些寂寞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