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报道,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揭晓,很多国人惊呼,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中国科学家对准晶的研究起步并不晚,甚至比国外早10多年发现并得出结论,对这一诺奖成果的验证作出过重要贡献。只是由于历史原因,与此次诺奖擦身而过。
中国真的离诺贝尔奖是“一步之遥”,事实上,中国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1.中国科研体制决定了中国在基础理论方面不可能有重大突破
中国的研究课题的选择以实用、短期为主,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就是这样的成果,以领导人认为有价值为主,而领导人认为有价值,必须领导人知道这些结果的好处,因此我们的课题总是跟随国外的研究为主。
特别课题的获得需要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一个善于搞各种关系的人不可能潜心科学研究,而一个潜心研究的人、甚至需要潜心研究几十年的人又不善于处理关系,因此中国的研究人员和中国的选才机制一样,基本上都是以“业余”研究为主,即使有个别非常优秀的研究人员,党和国家要委以“重任”——当官哈,也就不用研究了。
这样“好的”在当官,“差的”在研究,最近不是流传“研而优则仕”,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2. 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随着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揭晓,很多国人惊呼,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理由很简单,今年的化学奖,获奖的内容是准晶体的发现,而这一成果我国比国外早10多年发现并得出结论。
中国真的离诺贝尔奖是“一步之遥”,事实上,还远得很。原因是我国科学家的观念远远落后于国外。导致经常出现国外提出理论后,我国的“专家”马上会说,我早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拿准晶体为例,既然有科学家提出这一理论,其他科学家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并且在没有任何依据的前提下,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不是积极探索其可能性,以致最后我国科学家没有把准晶体理论继续研究下去。
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的“思维规律”,包括美国数学家波利亚1945年提出的“关于发现和发明的思维规律”,这一规律在当时引起波利亚热。
我研究的“科学思维规律”,是一个上千年的突破,这一成果将大大提高人类的思维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从理论价值论,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就是这样一个重大成果,我找遍了所有地方,包括政府机构、高等学校、有关专家,没有一个认可的,得到的结论是:不可能有思维规律。
我已经找到了“思维规律”,为什么还说不可能呢?如果真的有问题,你指出来呀,一起再继续研究呀,凭什么说不可能呢?
也有很多出于“好心”,不要好高务远,从小问题做起,慢慢来。我都已经研究出来了,为什么还要从小问题做起呢?
正是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个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就会夭折,不是吗?
因此,从内因和外因,都注定中国人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更不是“一步之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