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的科学合作交流很不充分。科学合作中出现“四同”效应,即“申请课题时,同心协力;做课题时,同床异梦;课题完成后荣誉和奖金分配时,同室操戈;最后是同归于尽。
科研团队是指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某一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知识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群体。科学学派是具有学说、共同体和带头人三要素的科学研究共同体。科学学派是一种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活动的组织、科学人才的培养、科学政策的制定等重大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提高我国科学家科学能力,应借鉴吸收科学学派合理积极的因素,组建科研团队,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科学学派。
产生开明的学术领袖
学派领袖是学科带头人,也是科研工作的策划者、组织者与管理者。他们既是知识权威,往往也是导师权威和组织权威。他们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扶植后学者,挖掘和激发科学家集团成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热烈的科学研究环境。领袖人物是学派的灵魂,其思想、学识、品质和才能,体现着科学家群体的研究风格,是学派内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有的科研团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形成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整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团队缺乏凝聚力,缺乏学术带头人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成员之间的黏合力。
科研团队需要德高望重、甘于奉献的学术带头人,以其优秀的学术品质、卓越的组织能力、民主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
遵循共同的研究范式
科学学派具有共同的范式,具有统一的研究纲领,形成相似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对内表现为一个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科学家集团,对外表现为一个排他的、竞争性的科研整体,并通过科学家的群体竞争和集群效应,善于开拓新领域,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为新思想和新理论的生存创造空间。科研团队一般不拥有共同的范式,没有强烈的内聚性,也没有强烈的排他性,但一般具有共同愿景和共同目标。团队成员具有普遍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是维系科研团队的关键所在。
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现实的研究条件如学术积累、研究水平、研究队伍及基础设施等实际出发,经过科学决策凝练研究目标。
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科学研究需要合作,既包括纵向上与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的合作,又包括横向上与同一时代的科学家的合作。科学学派充分体现了科学劳动的合作性质。量子物理学的创立者玻尔曾说:“所有的科学进步取决于合作。”海森伯说过:“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和批判,可以触发科学家灵感,激发创造激情,形成适宜新思想成长的小环境。各种标新立异的富含科学真理因子的新思想在学派内得到补充和完善,然后通过学派的辐射作用而得以传播。除正式的诸如讨论会的学术交流外,还有卓有成效的非正式交流,如共进午餐、茶话会、假期共同旅游等。我国科研团队的科学合作交流很不充分。科学合作中出现“四同”效应,即“申请课题时,同心协力;做课题时,同床异梦;课题完成后荣誉和奖金分配时,同室操戈;最后是同归于尽”。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依靠学术带头人的指导,可以便捷地了解科学前沿,老一辈的科学家也因受年轻科学家敏锐的眼光、活跃的思想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的感染,从而延缓创造力的衰退。在科学交流方面,要么一言堂现象,学科带头人一锤定音,要么闭门造车,各自为战,缺乏真正的学术思想交流。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可以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对组织的认同感,有效缓解矛盾、模糊上下级关系,鼓舞成员士气。
开展民主的学术争鸣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往往来自科学家的自由讨论。学派通过学术争鸣可以激发学术思想、活跃学术空气,克服各自的缺陷和不足,促使科学认识不断向真理逼近。我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讲究中庸之道、等级秩序、师道尊严等因素,往往不注重自由民主的学术讨论,学术界很少提倡不同意见的平等交流和论辩,学生批评导师,下级批评上级往往认为是不可理喻的,科研团队内部缺乏实质性的对话和交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我国科学集团的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应克服传统文化心理以及行政集权管理消极影响,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强调人人平等,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努力创造科学自由的社会环境。
形成突出的学术风格
科学学派建设能保持科学界的公正和纯洁,有助于科学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消除和抑制科学不端行为。学派之间通常对彼此的研究非常关注,一旦有不轨行为出现,很容易被发现。在学派之内,科学家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进行着人格的锤炼与道德的熏陶。学派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形成“学派精神”,进而会内化为学派成员的精神气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科学行为。如哥本哈根学派的“哥本哈根精神”,追求“完全的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科学学派看重的是学术成就、社会声誉。科研团队往往以物质奖励为主,激励方式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为主,客观上容易使团队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学术风气。
科研团队应加强团队精神、团队文化建设,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团队获得远远大于各成员个体创造力之简单相加的整体创造能力。
整合高效的科技资源
学派领袖常常利用自己的学术声望和知名度,去争取政府的支持,赢得科学基金会的赞助,努力造就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条件,提供先进齐全的实验手段和设备。能够使分散的科学资源得到适度集中,并使之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上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了科研活动的效率,加快了科学发展的速度。我国“两弹一星”、“神舟”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科技成就,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应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改变自我封闭、相对固化的研究小组形式,通过“战略集成”的手段,建立问题导向的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组织,创造出一个适于优秀人才聚集生长、适合于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的组织体系。
培育群集的科学精英
科学学派是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优秀科学家的集合体。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曾经说过,大科学家是大科学家挑选和培养出来的。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在对3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普遍突出的现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数出身名门望族,大都受过名师指点。例如汤姆逊和费米门下各有6人获奖,玻尔的学生7人,卢瑟福的弟子有4人。以大科学家为核心的学术纽带会不断再生出新的大科学家,学派的这种学术纽带是一条强而有力的科学家人才链。
科研团队的建设也要把培养人才当做重要任务和目标,不仅出成果,还要出人才,通过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年轻学者就会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术骨干。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