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对于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我们都很犯憷。您能不能指导指导?
教:我们年轻教师对作学术报告也不很自在。
李:首先,充分准备,肯花时间,这非常值得,也不会后悔。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准备比经验、知识和能力更要紧。报告的准备时间至少应该等于所有听众听报告时间的总和,比如给15个人作20分钟的报告,至少应该花15×20 = 300分钟的时间准备。这个“对等原则”比较适用于有经验者,没有经验者应加倍努力。有人建议,每一分钟的报告平均要花半小时准备。尽早开始构思怎么作这个报告、收集材料。不是老手,就得事先多次演练。人们不一定记得住所讲的内容,但对讲的好坏印象深刻。所以说,作报告都是面试。(Every talk is an interview.)何毓琦先生1999年的IFAC大会特邀报告很成功。2000年我应邀到哈佛讲学时向他请教过此事。他说,那大半年,他差不多每天都花一点时间准备。如此一丝不苟,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教:据我所知,何先生对作报告如此重视事出有因。他说,学生后来告诉我,他们在哈佛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报告技巧。(...student return to tell me that the most useful thing they learned at Harvard was the presentation skill.)
李:其次,了解听众:都是些什么样的听众?特别了解他们的学术背景,判断他们对你的报告的期待,最想从你的报告中得到什么,以便有的放矢,确定技术深度,既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又避免不必要的技术细节。成功的报告都有针对性。
教:对此我有特别深的体会。今年夏天我去波士顿的一个公司作报告,事先把幻灯片传给他们。他们的头儿说:我们这里大多是做具体编码工作的,你的报告太数学化,要尽可能增加文字说明。我改了以后做的报告,他们觉得效果不错。所以,对听众的定位很重要。
李:对。一定要清楚听众是谁。如果不清楚,我都会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在不行就求其次,当场问。当然,这样机动性小,幻灯片已经无法改变,只能在说的时候调整一下。起点不可过高:应简述必要的相关、预备知识。
教:您是指大会报告。如果是分组会的话,是不是也要这样?
李:我讲的是在外面作报告。如果是会议报告,对听众的定位比较容易,一般可以假设分组会的众对你的报告有兴趣,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但不一定熟悉。第三,我想特别强调如下的
黄金定理:少而精,少才好。
包含太多不必要的细节是大多数报告的通病。老子的《道德经》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可以说,学而优则通,少而精则明。少可洗练,多则庞杂。西方古谚也说,少即多。(Less is more.)每一个报告只该有一个主题,多主题即无主题,多中心则无中心。报告主题内容,借用林语堂的俏皮话,像俏女孩的迷你裙,越短越好,而不应像懒婆娘的裹脚布,越长越臭。要突出主旨重点,强调原理思路和直觉,而不是公式。对报告主旨帮助不大的应该略去。有些人想尽可能多讲,以显示和炫耀自己的学识。其实往往适得其反。内容太多就讲不清,因而显得水平不高。定位最要紧,会议报告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教:是把文章讲清楚,让人家知道文章里面是些什么东西。
李:未必如此。会议报告时间都很短,难以讲清,除非听众对你的课题很熟悉。我觉得重要的是点燃火种,唤起好奇心,觉得这文章值得一读。这有点像国画和诗词靠简括的几笔,就能勾画出空灵致远的神韵。所以,传达神韵胜于精描细摹,激发兴趣重于传递信息。最好是听众对你这个课题有兴趣,但不熟悉,你讲得让他想要仔细读。要讲这个东西大致上是什么,有什么好,细节不清楚没关系。与治学一样,讲的时候也要注重问题、描述、解法、评估四要素。作会议报告这种短报告,只能围绕一个要点,宏观把握,不要讲得太细。一旦太细,大都听不懂,就因小失大。想把细节讲清楚是奢望。这使我想起波利亚戏称的所谓“策梅洛法则”:听众之蠢实难以低估,显然之事须浓墨重彩,关键之处应点到即止。(You cannot overestimate the stupidity of your audience. Insist on the obvious and glide nimbly over the essential.)我认为,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说出我上面的意思。思想、主意往往显得很显然。
教:为什么叫“策梅洛法则”?您都是从哪里知道这些东西的?
李:策梅洛(Ernest Zermelo)是公理集合论的开创者。波利亚是总结策梅洛关于如何作报告的一些针砭之言、经验之谈。我是从波利亚的《Mathematical Discovery》(《数学的发现》)中得知的。第四,吸引听众,尽可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先声夺人:准备好开场白,开宗明义,及早切入主题,讲清工作的背景和价值、待解问题及其重要性,以便听众有的放矢。讲问题时,力争具体而不抽象。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最有价值、重要而又新颖的内容靠前。选用新颖的讲述次序。比如有一次我作会议报告,主题是我所研发的一个算法,我打破常规,先讲仿真结果,后讲研发的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因为仿真结果出奇地好,这样更吸引人。重点之处,尽量生动,甚至可以适当夸张,最好用比喻、类比、例子、故事或幽默,加深听众的印象。当然也得适当注意,比如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专业大会上,指出卡尔曼滤波的种种局限,并报告我对它的重要拓展和推广,为了加深印象,我在结束时故意“危言耸听”地问:既然有我的结果,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卡尔曼滤波?会后有位学者很严肃地对我表示“抗议”,在场的另一位知名朋友解释说我这是夸张,他还不接受。还应对内容表现激情和自信,感染听众。与听众互动:注意听众的表情,向听众提问,邀请听众提问、猜想。
学:说到激情,有时我们害怕听众并不觉得咋样,而自己显得太激动,这样似乎不好,不像学术报告。
李:还是应该用激情去感染听众,与听众分享你对课题的热爱,这有百利而无一害。学术报告也应表现激情。还有一些次要的注意事项。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与写文章一样,如果讲不清,就应尽量避免。要注意宏观把握,多解释用意和理由,前后呼应,适当回顾与总结。有人提倡“三明治结构”:先预告要讲什么,再讲,然后回顾所讲内容。(Tell’em what you’re going to tell’em. Tell’em. Tell’em what you told’em.)这样便于突出重点。掌握节奏。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解释重点。善于用例,比如何毓琦先生说,屡用同一经深思熟虑之例大有俾益:既经济(无需多做解释),又有效(便于强化理解),这确实很有道理。多用视觉效果好的方式,同时加以口头解释。千万别照本宣科。语调要有抑扬顿挫,有强调有带过,切忌平稳不变或强始弱终,那样容易催眠。不要在开场时致歉,比如说,“我的英语不好”,“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草草准备的”,这给人第一印象不好。实在要说这些谦词,不妨留到最后。
幻灯片制作
李:制作幻灯片,总原则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你听报告时,喜欢什么样的幻灯片?要牢记这一点,时时记着听众。内容要尽可能一目了然,少用公式、记号、语言文字,多用视觉效果好的方式,比如图表。不要太细,更不要充斥着数学。数学公式太多是个通病,要另辟蹊径把思想讲出来,包括打比方。要尽量少用数学和文字。不要追求严谨,便于直观理解远远比严谨重要。如果能用图表或视觉效果好的东西表示,绝对比用数学或文字好多了。这就要求宏观把握: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比如,如果写一个定理,没几个人能看懂,如果用图,就容易说清。一般不需要推导证明之类的细节。不要将过多的内容塞入一张幻灯片,更不该直接拷贝论文中的东西。不要想讲太多的幻灯片,应计划足够的时间,比如平均花至少一分钟讲解一张幻灯片。
教:到底是用图呢,还是用表呢?有时不容易确定。
李:图往往远比表更好、更直观。折线图适合于表示动态关系,比如趋势等。直方图和表比较适合于表示静态关系。如果数据点不多,在折线图中最好把它们标出来,如果很多,就不应标出。如果不清楚哪种方式(比如图或表)更好,不妨先都制出来后再做决定。
教:对英语的使用有什么特殊要求或讲究?
李:用语应尽可能简洁、醒目,越简练越好。不必拘泥于语法,意思不会被误解就行。不需要说话完整,不合语法没关系,只要几个关键词,多用动词,少用动作名词,尽量省掉介词和冠词。想想听报告时,你希望是什么样的。你肯定希望简单的几条、几个词就行,最好是根本不用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不是一段话。尽量删除不必要的细节。保持表述、符号、术语的一致性,避免追求花俏和多样化,平行结构虽显单调,但可以突出重点。
教:为什么要避免追求多样化?
李:不必要的花样,势必给人带来无谓的困难。口述与幻灯片内容应有重复、有补充。选用醒目、易读的字体、色彩和幻灯片设计,字体要足够大。不要缩写泛滥,要解释听众不熟知的缩写和记号。尽量采用“标准”记号和缩写,以免给听众带来无谓的额外负担,这一点前面提到,但这儿更重要,因为一般人很难记住5个以上的新记号的意义。比如说,线性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而线性回归的“标准”形式是y=Xβ+ε。对不同的听众,要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标准”形式和记号。还有,如果是答辩,最好先弄到打分表,有的放矢地设计报告。
作学术报告大忌
起点过高,如听天书。进展神速,目不暇接。小处着眼,枝节纷繁。
杂乱无章,条理不清。舍本逐末,轻重失宜。照本宣科,死板背诵。
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尺幅千里,莫知所云。紧张怯场,手抖语颤。
眼高于顶,目不正视。背众而述,咫尺天涯。四平八稳,味同嚼蜡。
回答问题
教:我作报告最害怕的是回答问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这方面的艺术?
李:回答问题的水平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我觉得有几条注意事项。首先,在报告结束前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放空白幻灯片或者“Any questions?”之类的幻灯片,最好放谈“结论”的幻灯片,以便大家有更多时间记住、消化主要结论。第二,如果没听懂问题,就该请提问者再说一遍,如果还是没听懂,最好请他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或者说出你的不解之处,以便他有的放矢进一步阐明。即便你还是没听懂,也比胡乱回答一气要好。第三,不要急于回答,要等人问完,不妨思考片刻后再答。第四,回答之前最好先用你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问题,这有多方面好处:①避免误解,以致答非所问,②听众更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考虑。此外,回答之后不妨问提问者你是否回答了他的问题。如果确实不知道答案或者只知道部分答案,就应如实说,这一般只会给人好印象。如果问题有意思,就应如实说会进一步考虑。有些争强好胜之人从不肯公开承认错误或无知,这令人可笑。反之,也不该轻易附和提问者,以免显得缺乏主见。《礼记·学记》说:回答问题最好像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问小答小),叩之以大者则大鸣(问大答大)。”换言之,对于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要卖弄,择要清晰地讲几点最相关的即可。说到底,要回答得好,关键在于厚积薄发,报告的内容有很多支持材料。不熟悉课题,就答不好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力士岂能掷发有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