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饶毅教授关于“为什么要支持一线普通研究员:择优支持与机会均等”博文有点感想,也赞成他的意见。由此我想起几年前在北京参加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事。我看到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一位从国外回来不久教授,学术团队尚未建立,但他一个人已经从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基金委拿到700万的科研经费。我真不知道他将如何花掉这些钱。
现在大家都说国家有钱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幅度增加非常快,这是事实。别的部门不清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8000万到现在近100亿,超百倍。这样的速度应该属于前所未有。我们学校也从最初每年几十万到今年7千多万。我自己获准的单项经费也从1991年的5.5万到2004年的32万,现在地学部达到百万,今年我校面上基金单项最高达110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学校还是研究所,科研资源分配“苦乐不均”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不少“锦上添花”现象。有人可能认为,每个科研项目都是人家辛辛苦苦写本子(申请书)挣来的,不好说什么。这个观点我断然不能同意。科研项目毕竟不同于成果,每一个科研项目只是一笔研究经费而已,不应给它赋予过多的“荣誉”属性,理应合理分配。我是坚决反对将科研项目当成产出,在职称晋升中扮演过多的正面角色。从逻辑上讲,一个人拿的项目越多,产出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就应该更多,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凭关系(圈子)拿项目的现象一定存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中专门有一栏需要阐明在研项目情况,但我看是形同虚设。只有国家基金项目数的限制可能是通过系统完成检查,其它项目如果申请人不如实填写资格审查和评审人是无从知晓。据我所知,由于大学依托关系的差异,有的大学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科研项目。除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渠道外,还有中科院和国防科技系统就只有少数大学独享的项目渠道了。
我在科学网上偶尔看到一些普通高校教师抱怨基金项目评审中可能存在的不公正现象。那些青年教师很有激情,有的也很认真,觉得自己学校的科研平台较弱就联合一些强的单位联合申请,弥补这个缺陷,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体现了国家资源共享理念,非常值得鼓励。更需要我们项目主管部门以机会均等态度对待他们。我们少数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就是凭着自己的科研平台和学校名气在一些普通高校面前趾高气扬。给出的评审意见不痛不痒,显出一副很不认真和不削一顾的傲慢态度,这很不公平和不公正。
从现在成名的一些人物经历可以看到,其中有的人的基础学历也是普通高校,后来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成就。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公正、公平和机会均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加快这些高校(毕竟数量上占全国高校的主体)中优秀人才产出速度,让他/她们少一点苦熬和苦等,难道这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吗。因此,我呼吁主管部门应当全面认真实行科研项目限项规定,在科研资源分配上少点“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炭”,让我们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公正和公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