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需求比较紧急的科研设备,可否考虑开辟「快速通道」?科研经费审批权限也许有必要上收并严格管理,但对具体采购事宜还是灵活一点好。
年底到了,不少高校迎来科研项目报销的高峰期,某高校竟出现学生排队替导师报销经费的怪事。更令人唏嘘的是,基层科研项目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常人很难有切身体会。山东一家科研机构负责人说:「我们要买一个服务器,就要一级一级往上打报告,先给计算中心,再给科学院,再到省级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正常周期要半年甚至一年,耽误大量科研时间,完全等不起。」
如今高校越来越像机关,越来越文牍主义了。各种手续繁琐不说,关键是制度设计僵化落伍,科研经费安排不科学。我以为,只要是科研工作之必需,且有必要的监督措施确保价格合理、采购合规,是不是可以尝试由高校和科研单位自行解决?
特别是,对于一些需求比较紧急的科研设备,可否考虑开辟「快速通道」?而且,政府采购中心的职能人员不可能是「万金油」。某种设备器材的性能、行情、品牌优劣等等情况,使用者也应有发言权,不分大小缓急地统一归由政府采购中心去购买,且不说会不会出现违规违纪问题,被那些内行卖家忽悠也大有可能。
科研经费审批权限也许有必要上收并严格管理,但对具体采购事宜还是灵活一点好。政府采购还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机关部门设施设备采购,多给高校和科研机构一点自主权。其实,把一个科研项目的总经费控制好就行了,只要监督不缺位,项目所属科研人员自然会精打细算,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尽量采购价廉物美的设备器材。
其实,上面提到的山东省某科研机构还不是基层小单位,它买台服务器都那么「好事多磨」,那基层科研机构在日常运作中的「辛酸」也许在所难免。机构如此,又遑论个人,尤其是那些正在事业「爬坡」的青年科研人员。
我们总是说要给年轻人优越的工作条件,总是要求他们「开拓」「创新」,但假如「做项目时甚至连买一本书都要层层上报,往往等批下来了书也用不到了」之类奇葩情况还会不时发生,那么这些要求只能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