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吸引更多海外学者?

2012-08-27 18:36 来源:科学网 作者:张 有学
字体大小
- | +

***实行以来,吸引了一些海外华人学者归国效力,但一般认为不是特别成功。海外华人教授聚会时,是不是回国是一个永久话题。这几年虽然***提供了一个好平台,但似乎更多学者倾向于不回了。为什么呢?当然原因很多,而且对不同人有不同原因。我这里说一点原因,估计主要适用于美欧名校正教授(也就是学术型千人的定位)。

这一点可以用 Steve Jobs (史蒂夫 乔布斯)之问来概括:“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or do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是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 也许改变世界的口气太大了,另一种说法是“make a difference”。 如果回国后只是做一些在美国也能做的事,也就是说只不过是卖糖水,吸引力就不大了。如果归国后能像当初春秋战国时人才流动一样,推动体制建设和国家发展,谱写历史,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做。即使只是在小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会有不少人愿意。对于一些人来说,由于还有归属感的考虑,因此即使只是卖糖水(而不是卖假糖水)也愿意。

***想吸引的美欧名校正教授不仅生活还不错,工作也潇洒自在。以我本人为例。虽然辞去***后就没有在国内工作的义务了,但这几年每年在国内大概还是有两个月以上,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虽然没有做成什么事,至少说明了在美国当教授的自由自在。当然工作还是有压力的,但到了正教授了这压力就主要是自找的,是因为希望作出流传后世的成果。对于已经有终生职位的教授,如果真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不做科研而享受生活(我知道这样的例子),虽然会承受一些系里的压力,但教授的工作和工资还是不会丢掉的(工资会长得慢一些)。因此,在美国名校当正教授主要是跟着兴趣或者雄心走,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比我们羡慕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差。因此***吸引的美欧名校正教授不多,而主要吸引了其他学者。

多年前大概还有不少人认为归国能做一些事,至少能改善小环境,因此有一些在美国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接受了还不如美国研究生的工资回去当了***。但2006年***们被攻击,英名付诸流水,不用说改变国内科研环境,能自保和不挨骂就不错了。从此愿意回国工作的少了一些,当然还是有一些人在逆境中做出了一些成果。***刚推出时,我以为这个局面会被改变,但现在看来也没有改变。也许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归国了即使有一时的鲜花掌声,想做成事太难了,挨网民的骂少不了,可能还需要为5斗米折腰或者成为现有体制的牺牲品。即使改善小环境都难,有时还被环境改变。在国内这种唯有院士高的体制下,即使是学术水平比院士高的千人也不会对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力,还可能受院士的压制,更谈不上改变学术环境了。至于有些归国学者还希望在国内成为院士,就更只能适应国内体制而被国内环境改变了。雄心壮志也只能被雨打风吹去了。也就是说,归国后不仅改变不了世界,可能连正常的糖水都卖不了,只能到处折腰,说违心的话,甚至只能卖假糖水。那是不是还值得干呢?从已经回国的一些学者来看,虽然他们“费尽了移山心力”,不但没有“伟烈丰功”(抄大观楼长联),常常是困难地适应体制,有时毁誉参半,甚至声败名裂。

前些日子看见韩国网站上有一篇文章“海外留学决定了韩中日命运”,分析中日韩海外留学生对本国的贡献,觉得有点“旁观者清”的味道,尤其是其中讲中国120名留美学童回国后要接受《圣谕广训》的再教育(事实的准确性我没有核对),无力推动中国的变化, 这与当今是不是有些类似呢?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