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刻薄,中午只给一小时休息时间,睡不了午觉,就来篇豆腐块吧。
青年人是科研的生力军,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各级各类基金应该多向年轻人倾斜。年轻人也许对于项目书的撰写经验不足,很多同行也未必了解他们,但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势头,年轻人获得基金资助的几率越来越大。从统计数据看,80%以上的项目给了45岁以下的年轻人。
我在广大每年招收一到两个博士,在中大隔年招收一个,由于我们学院博导由原来的四个一下增加到了13个,所以现在每个导师每年最多只能招收一名博士。迄今为止广大有两届博士毕业生,我前年与去年各毕业了一名博士。教育部对新增的博士点历来都是抽查的重点,连续两年都抽查到了我的博士,所幸没被指出有什么重大问题。前年毕业的一个博士于去年拿到了一项国家天元基金,去年毕业的一个博士于今年拿到了一项国家青年基金,由于他是在职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就拿到过省自然科学基金。虽说他们的工作谈不上多么出色,但作为地方大学的毕业生,能做到这种程度也很难得。我一哥们有七八个毕业生先后拿到了国家青年基金,他与我一样都不是时下人们所说的那种大牛,能有如此多的学生拿到国家基金,除了说明他做导师有方,更重要的一点是表明现在的评审专家们对年轻人还是比较宽容、善待的。不公正的现象肯定有,但不至于如某些偏激者所言所有拿到项目者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
就我有限的了解,在面上基金与青年基金上,同行们对项目申请者没有太多的成见,如果项目确有新意且有一定的前期积累,通常都不会痛下杀手,至少会给申请者留下一线希望。特别是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很多省份不设基础研究项目,即使给予资助也只可怜的几万元,而且能否获得资助的非客观因素很大,横向项目更不可能,只能依靠国家基金的支持。那位过于偏激的网友有一个观点倒是有些道理,国家基金应该将80%以上的资金用于资助基础研究。那些应用性研究不能只看论文,要看最终能做出什么东西。孤魂有些话虽然难听,可的确是至理名言,他说:“你们做科学的只配当小三,被国家包养。”我认为这句话是真理,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随着国家基金从机制、资助理念到评审环节的不断完善,年轻人的机会将越来越多,现在杰出青年基金之下又增设了优秀青年基金,其资助强度高于面上基金,这对于刚出茅庐的年轻研究者无疑是个福音。
年轻人是骂娘还是不气不馁?这是个问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