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张学记教授在做合成纳米粒子溶液实验。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眼前的张学记教授,中等身材,戴着眼镜,学者风度。3年前,在美国已建树颇丰的他怀着赤子之心,毅然选择回国工作。他在北京科技大学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奏响了一曲“丈量科研路、点亮中国心”的赞歌。
今年48岁的张学记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普通教师家庭,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他读书非常刻苦,从小学一直读到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博士生,成绩都很优秀。20多年的求学经历锻造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也坚定了他学成报国的理想信念。
出国留学后,张学记的学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同时,他还凭借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担任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的高管。
但是,在海外享受优厚生活与工作条件的张学记始终惦记着祖国。他说:“我从小学念到博士,整个教育阶段几乎没有花家里的钱,所以我总觉得欠祖国和人民的一份情,总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和人民。我们的先贤曾经讲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有这份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09年10月,张学记作为中组部“***”引进人才来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负责组建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开始了为祖国效力的新征程。
中心筹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张学记克服人员少、资金短缺、实验场地不足等困难,开始艰辛创业。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他与同事们一点一点干起来的。
为了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他从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院校引进从事化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的8名科研人员,还依靠北京科技大学实力雄厚的材料学科和特色鲜明的化学、生物学科,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思路,着力搭建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
张学记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加速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的市场化工作,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3年的建设,张学记任主任的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传感技术、新能源及生物医药3个研究方向,并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等10多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多家国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心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他各类基金10多项,获批经费600多万元。
张学记始终心系教育,注重培养团队中的年轻人,将团队进步看得比个人发展重要得多。他经常鼓励中心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自由创新、善于发现、科学思维,要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勤奋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重前行,定期研讨会和学术汇报制度的建立使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先后邀请10多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选派3名学生去美国和欧洲进修。在他的指导和关心下,团队中的年轻学者和学生茁壮成长,2011年中心有一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