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趣“广泛”好不好?

2012-09-03 14:36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 宜强
字体大小
- | +

我这人有个毛病,科研兴趣太广泛。现在看我发表的文章,中英文各35篇,什么东西都有。典型的万金油!(如果有人说我不够万金油的级别,我就算百金油哈)。可哪个点都没做透。想跟各位讨论一下,这样到底好不好?(我个人觉得挺好,否则也不会至今死不悔改――理由如下)。

举例说,读博时IL12刚出来,我的课题做了IL12的三方面工作:融合重组IL12的构建表达、IL12的肿瘤基因治疗、IL12对造血功能的调控。结果只有第三部分发了篇中华医学杂志,第二部分在国际肿瘤基因治疗大会上发了个壁报,第一部分倒是得了个国际肿瘤生物治疗大会的全额Young Investigator Travel Grant,虽然最后没发文章,也算给自己的履历填了些异样的风采。论文答辩时的委员会主席是现在已故的陈慰峰院士,他明确指出“我走马观花”。作为反正他举例他自己的一个博士也在作IL12,但只集中在一点上(具体啥点我已忘了)。然后我到了曹雪涛教授手下做博士后,两年期间共涉及了四个题目分别是抗DNA抗体的特性、植物DNA的免疫刺激活性、寻找CpG基序的受体,以及关于树突状细胞一个新特性的课题。其中只有前两个方向各发了一篇小的SCI论文,第三个课题只通过亲和层析分离到两个模糊不清的蛋白条带后来无疾而终(到2000年Akira实验室证明CpG的受体是TLR9,是一种胞内膜上蛋白,所以我当时从细胞膜上拉下来的蛋白根本也不可能是CpG的受体)。第四个课题实际上是当时花了最大热情、精力和金钱(买一只SCID鼠200元,养一天就一块钱,作免疫记忆老鼠至少得养三个月。总共几百只呢),得到一些初步数据后来随着我出国这事就撂下了(不过前些日跟曹院士联系,他说实验室在这个方向上正迂回前进)。两年后出站,报告工作会的主席还是陈院士,他说我走马观花的毛病不但没改,反而愈演愈烈。我总得承认吧,毕竟博士论文作的三个方向还都是围绕IL12,博士后期间的四个方向彼此八竿子打不着啊。

去了美国,四年半换了三个实验室。第一个老板是CpG现象发现者,也是因为我在曹教授实验室的CpG研究经历才到了他实验室。同样是主要的工作(找CpG的受体)没开花,幸好心有旁骛,在其他方向上(CpG与自身免疫)发了两篇文章。这个例子后来成为我多阵地策略的良好例证:假如我当时只盯着找受体(当时世界上好几个实验室都在找CpG的受体,我们的策略是从N多能够与核酸结合的细胞因子、调控因子中寻找),等Akira的结果出来,我岂不是死得很惨?一年半后老板离开大学去做自己的公司,我转入第二个实验室。第二个老板倒是跟我有些类似爱打游击战,原来他以膀胱癌基因治疗为主,我加入时他正对血小板的免疫调控感兴趣(后来SARS和禽流感后他还弄了阵子感冒病毒,因为当时那方向上有很多钱)。我跟着他做了一年半血小板,见到同一个大学眼科的一位教授招Research Scientist做眼科免疫方向的题,毕竟Scientist比postdoc高些,要做的TLR也是免疫中的一大块儿,就舍了血小板去了眼科。捣鼓了一年,因为护照等问题需要回国,就找了个国内的眼科实验室。

自己做了小老板,本来就有水性杨花的毛病,加上难以在同一个方向上得到持续稳定的资助,于是有奶便是娘,四面出击,包子有肉没肉都咬一口。结果呢,现在总共只有四五个人的小团队,三四个方向,人力财力四处捉襟见肘,但哪个方向都觉得很有意思,不愿放弃。经常听同学科一位大牛讲他成功的经验是“一生只追一只羊”。有时候觉得也应该像他那样只追一只羊,可有时候又觉得岂不是一辈子只能吃羊(即便是各种吃法)?像我这样时常鸡狗驴兔之类地换换口味,岂不也很好?

彷徨中,盼有类似经历或只追羊的朋友分享、指教。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