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时代结束 短期留学成风险之路

2012-09-05 17: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 冲
字体大小
- | +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超七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表示,在录用员工时不会因为对方是海归就优先考虑。这引发很多人对于海归就业现状和前途的担忧。

“这一代留学生一定会肩负起民族复兴和改革的重任。虽然现在还不成气候,但我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世界的潮流和方向。”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依然作出了乐观的断言。

但他同时强调,留学不是投资,不存在性价比。“镀金论”已是过去,如今到了让留学回归本来面目的时候了。“留学已非捷径,反而可能是一条更加曲折甚至充满风险的路。”

专家认为,留学少于两年一般很难达到效果

中国青年报:从整体上说,海归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桑澎:出国留学人员增加很快,2011年出国人数约33万,2012年还没过完,现在就达到35万。同时,回国人数也不断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00年~2010年,回国人数累计从13万人上升到63万人。按我们近5年的统计,回国人员增长幅度和出国人员增长幅度差不多,甚至在最近两年,要高于出国人员的增幅。

之所以不断增长,原因很简单:第一,在国外求职和滞留已越来越困难。英国把两年的实习期取消了,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取消了,加拿大移民政策也在收缩。第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就业机会总体好于国外。

1978年恢复外派留学生后,是有一批留学生滞留海外,那是因为他们出国前就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不行了,自费学生占到95%,他们跟国外本土学生相比明显不具优势,所以几乎没有留下来的可能。

我预测,留学回国人数一定还会不断增长。截至今年,从1978年以来的累计回国人数是7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就会超过100万人。

中国青年报:这么庞大的群体,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吧?

桑澎:他们确实存在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海归的期望值太高。很多人看到早年回国人员回国后成了“***”,进入“***”,可他们没看到,人家出去前基本就是成功人士。

第二,很多用人单位在首次接触海归时,会有较高期望值,觉得他们精通外语、知道国际游戏规则等。实际上,期望和现实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举个例子,一些去英国和澳大利亚读商科的研究生,只有一年学制。他们要在一年内通过压缩课程完成学业是可以做到的,但一年时间,要达到留学效果很难。我们通常认为,留学少于两年一般很难达到效果。

中国青年报:既然一年时间就可以完成课程,为什么还说很难达到留学效果?

桑澎:第一,你的语言一定不过关;第二,你没有时间去了解当地文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准则,以及商业运作过程的基本规则。

课堂上学的东西,不是我们评定留学生含金量的唯一标准。他们学的那点东西也不一定长期有用。真正留在骨子里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掌握一种符合国际标准的行为准则。这些必须要通过时间的积淀才行。有时间去学习、感受生活或者工作,才是最理想的留学。一些留学生自己也说,少于两年的留学真是太短了,都不够玩的。

中国青年报:造成海归就业困难还有什么原因?

桑澎: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海归缺少工作实践经历是个致命缺陷。很多本土学生大四就去实习了,而留学人员没国内实习经历,所以没有竞争力。

很多海归对本土文化也不适应。智联招聘公布的前十个最热门的就业岗位,基本都是销售类的。而由于国情不同,国内外的营销手段和对象也不同。所以,这些热门岗位并不适合海归。

此外,海归选择的就业城市过于集中。他们就喜欢北京、上海、广州,有47%的海归都选择去上海,三线城市则基本不考虑。但这些一线城市经过多年积累,人才已高度集中,竞争会很激烈。

海归求职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没优势。我们本土学生一般大三就开始找工作,会通过实习为找工作做铺垫。海归没这个时间和机会。

我们发现,大多数就业岗位考虑的还是能力,真正与海外留学背景相关的不多,除非是直接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岗位,但这种岗位太少,多数岗位就是面向中国社会设立的。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海归求职困难。但并不是说这些就真的阻碍海归入职。在相同的条件和要求下,海归就业的可能性还是大于普通的国内学生。只要不做过高要求,找个工作不难。

真要按性价比来说,留学一定赶不上在本土学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留学市场已由小众的“精英留学”,转为大众的“自主留学”,其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桑澎:当前存在不少非理性留学、盲目留学和“被留学”现象,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本人。

我一直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留学。如果连基础知识都不扎实,就不适合留学。有些孩子高考成绩就一二百分,在国内没学上所以送出国。这样的孩子到国外,用其他语言再学一门新的学科,能学得下来吗?还有的孩子是觉得在国内很难考上好大学,就用留学来逃避困难。可在国外再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办?还有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也可能不适合出国,到外面没人理,会越来越自闭。

我不是说这些学生一定不能出国,只是出国后会遇到比别人多得多的阻力。自己能调节还行,如果不会调节,会过得很悲惨。

中国青年报:中国学生该如何进行留学决策?

桑澎:首先要客观分析自己适不适合留学。要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要有正确的留学目的和良好心态;应具备留学的经济基础,指着到外面打工太不现实;还要具备相应的语言基础。

其次,要全面考虑选择自己的留学目的国。我们现在的十大留学目的国里,前5个都是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占我们留学生的80%左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再看看美国,同样是“留学大国”,他们在选择留学目的国时,各个语言的国家都有——英国、法国、西班牙、中国、日本,几乎把所有语种国都涵盖了。留学目的国分布广泛,在未来也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理性留学的又一个特征,是结合未来职业规划选择职业,不要别人学什么我学什么。在选专业时,应多听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切忌听亲戚朋友、学长学姐说,那太不靠谱儿了。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觉得留学的性价比不错。您怎么看?

桑澎:留学不是一种投资,不存在性价比。真要按性价比来说,留学一定赶不上在本土学习。留学的真正目的就三个:学到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技能;感受不同文化,知道国际通用行为准则,理解准则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中国青年报:要帮海归就业,相关部门和政策可以做怎样的调整?

桑澎:我们每年各省、各部委都会到海外招聘。但有个问题,就是给人家的信息没跟踪,具体联系方式什么的都没有。我们现在正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海外留学人员的网络人才库,让他们在海外就能获得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建立与用人单位沟通的网络平台,包括远程面试。这就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待业时间。

国内求职者,可以通过招聘网站获得用人信息,但海外上百万留学人员没这样的信息渠道。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支持和构建起这种沟通渠道,把用人信息和人才信息真正联系起来。

这一代留学生一定会肩负起民族复兴和改革的重任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海归的光环已逐渐消褪;也有人说,海归依旧是我国人力资源重要的“外汇储备”。您怎么看?

桑澎:近现代我们最早一批留学生是1872年派出去的,杰出代表有詹天佑、刘步蟾等。后来出现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这批留学生。他们的留学目的很单纯,就是要救国。1978年后,我们又公派一批人出去留学,他们现在已是各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也是继钱学森之后最有成效的留学生。

2000年后,海外留学开始转向以自费学生为主,到2005年后,部分中产阶级的孩子也开始留学,他们出去学什么、到哪个国家,都跟就业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开始出现“理性留学”的苗头。在我看来,这一代留学生一定会肩负起民族复兴和改革的重任。虽然现在他们还不成气候,但他们已掌握世界的潮流和方向。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感知国外的文化。在文化撞击过程中,达到彼此了解。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可能像大浪淘沙一样被淘出来,也有一部分人最终真正了解了留学的真谛。

中国青年报:要让海归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和社会服务,我们还应怎么做?

桑澎:要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创业,应创造实实在在的环境。留学人员无论在海外生活多少年,民族情结肯定不会丢。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报效祖国。只是有的人没有机会或受一些限制而已。

可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我们建立了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00多个经济开发区,里面虽然也设有留学创业园,但以中关村为例,除了支持他们在那儿创办企业,给个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或者在税收、登记方面提供一些优惠,除此之外,再没看到任何支持。但这一点点钱,不足以支持他们做成任何事。

对于真正在国外有一定成就的人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他的知识有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比如,想回国,很可能在大使馆签证时就遭到冷遇;到达创业园区,可能创业园主任请吃了个饭,但落实到细节上就没有了,要做成事太难太难。在这类环节上,他都会觉得,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这些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