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Review Article的诞生记

2012-08-15 17:48 来源:科学网 作者:赵 帅飞
字体大小
- | +

自己关于FO的综述文章终于在JMS上登出来了,排版后的文章有21页。从5月动写综述的念头,6月动笔,9月9日论文递交,12月19日论文被接受,一切还算顺利,虽然其中不乏小插曲。

写综述前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因为受某老板的蛊惑:博士生毕业时,要成为世界上对自己博士所做东西最了解的人。自己导师虽然没这个要求,但还是可以自我要求一下的嘛。如何证明自己对所做东西所在领域最了解呢?写综述呀,反正毕业论文的Literature Review部分也要写,晚写不如早写,早写了说不定还能发表。

给导师说了写综述的想法,导师满口答应。导师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从来不打击,而是鼓励我的任何想法,哪怕事后自己想想当初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当然如果是非常低级、幼稚的想法,导师也会当场告诉我不可行在什么地方。

6和7月份集中写综述,8月份从欧洲开会回来,文章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于是决定投稿JMS。投稿前,先向主编发了文章的Abstract和Highlights,投石问路,看主编是否愿意接受小人物的综述。主编回信说,非常希望看到我们课题组关于FO的综述文章(虽然我们只发了4篇关于FO的文章)。现在才觉得那可能只是套话,但当时却给了自己巨大的信心。

于是又是一阵狂看猛写,终于完成了初稿。据我观察,综述文章的署名似乎有个规律:文章的第一作者似乎都是通讯作者。也许因为综述文章不需要老板提供实验设备等,所以老板不一定非要是通讯作者吧。为了锻炼下自己,了解科技论文投稿的整个过程,决定让老板同意自己做通讯作者亲自投稿。给老板看文章时,还没等我开口要求,老板居然自己说,这篇文章你贡献最多,你可以当通讯作者。OMG!这不像我老板的风格吧,难道老板看透了我想要说什么?

后来再次和老板讨论文章时,老板又说,能不能咱俩都是通讯作者呀?还说什么,学生毕业后通讯地址就变了,还去哪里联系我?她自己那里才是“铁打的营盘”,学生只是“流水的兵”。我说可以呀,只要这个投稿过程让我体验下就可以了。老板自己心里对是否能够有多个通讯作者也没谱,在JMS杂志上一阵扫雷式的搜索。

初稿写好了,论文的作者总不能只有我们课题组吧,毕竟做相关研究比我们做得好的多去了。于是,作为文章的主要负责人,联系其他牛人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身上。作者署名太少不好,太多当然也不妥。先联系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小猛牛,他爽快答应。文章发给他,他抽了个周末帮我看了下,给了一些建议。我选择性接受了部分,没接受的部分彼此通信又争执了一番。最后我坚持己见,他可能有点不高兴。同时还给另一个大牛发了邮件,说明自己写了一篇综述,如果他愿意贡献些意见的话,可以把他列入作者之中。大牛就是大牛,直接把我的邮件当垃圾处理掉了。这话是导师在德国开会见到大牛时,大牛亲自说可能把我的邮件当垃圾邮件处理了,总之就是没有看到。导师还说,第一次见到那个大牛,还请他吃饭了,相谈甚欢;德国那帮高傲冰冷的家伙,把人家请去了,闲暇之时却把大牛撂到一边。原来,大牛也有被孤立的时候。

经过自己两个导师提意见修改过的论文,自己终于在9月9日那天傍晚网上递交了出去。本以为晚饭前可以搞定的,谁知道学习写Cover Letter花了点时间,弄得自己晚上浪费了一次宝贵的约会。

2个多月后的11月21号,收到三个Reviewers的审稿意见,其中一个非常肯定,一个只给了几条意见就全盘否定,最后大牛那个倒比较中肯,结果是修改。为了谨慎期间,自己花费了将近两周时间,认真逐条意见的回复和修改。为了使语言更加专业、地道,老板还特意花850刀请专业编辑给润色了一遍。终于在12月4号返回修改过的文章,12月20号顺利接受。文章被接收后,自己心里还有点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的Review能不能成为经典。回头看本领域的在2006年发表的第一篇Review,至今已被引用了将近200次。

以前以为只有牛的课题组才能发Review Paper,现在看来不是那回事,除非杂志要求必须是受邀请才能写Review。自己感觉,小课题组写Review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小课题组可以对大课题组的工作给与相对客观的评价,如果让大课题组去写,由于他们的主导地位,难免会总强调自己的成就,而淡化其他课题组的成就。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