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造假:“崇洋”情结助推学历“老千”

2012-08-09 19:08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 航
字体大小
- | +

近日,继厦门大学教授傅瑾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造假被学校辞退后,北京化工大学再现教授陆骏“拼凑学历”造假事件。加上此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洋教授”蒂姆·柯斯基也被曝光涉嫌职称履历造假。高校教授屡现“学历老千”。有专家表示,高校“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洋博士”情结正不断导致学历“老千”出现。

“无中生有”型

代表人物: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


“打假斗士”方舟子近日爆料,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涉嫌造假,在该校收录博士学位论文的图书馆里无法查到傅瑾的论文,学校也没有傅瑾获得过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

随后厦门大学公布调查结果,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确认傅瑾学历造假后,厦门大学作出和傅瑾解除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的决定,同时要求傅瑾本人通过公开渠道,向厦大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厦大的社会各界“深刻道歉”。

“张冠李戴”型

代表人物:北化工教授陆骏


打假傅瑾“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不久,方舟子再度爆料,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涉嫌学历造假。今年3月,陆骏已经入选国家第二批“青年***”,成为“218名海外高层次优秀青年之一”。

公开的多篇陆骏论文显示,这些论文与耶鲁大学同名博士JunLu发表的论文丝毫不差,但耶鲁的JunLu博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而陆骏博士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方舟子随后爆料,陆骏不仅冒用别人论文,连博士、博士后学位也是假冒的。“把三个不同JunLu的博士、工作经历和论文凑成自己的,太有创意了。”一名网友感慨。

7月28日,北京化工大学发布声明,陆骏在求职应聘及申请国家“青年***”人选的过程中,盗用他人(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术文章,伪造经历,属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该校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学校:外来和尚会念经

高校为何频现学历“老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已经形成了“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维。记者从北京多所国内顶级高校院系负责人处了解到,进入本世纪以后,这些学校已经基本不再接收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必须得是国外顶级高校博士毕业,且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过学术文章。”北京大学一位院系负责人说。

某高校副校长告诉记者,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增加“院士”、“***”或者“***”的人数,这些都是学校招生,谈项目合作的“资本”。据了解,我国“***”的入选条件规定包括“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也有院系负责人坦言,现在国内高校培养的博士生学术水平在不断下降,“大学不断扩招,现在一个导师带几十名博士生,培养水平能上的去?”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学院院长说。

专家:应打破“洋博士”情结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观念该改改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杜绝学历“老千”的出现,高校应该打破“洋博士”情结。

熊丙奇说,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招聘人才时,都要求应聘者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一些学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绩。除此之外,在申报国内课题、经费、项目时,“洋博士”以及海外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身份也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这种人才评价体系和政绩指标驱动之下,我国高校不时爆出人才“假引进”,以及引进“假人才”的丑闻。

有教育学家告诉记者,高校应对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是因为它严重破坏学者间的公平竞争,败坏学术风气。同时高校也应该反思,许多过去从非名校毕业的教授、专家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说明其学术能力与学位并无太多关联,“既然这样,大学招聘人才,就不应‘学历至上’了”。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