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估计是科技工作者听的最多,想的最多的词了,拼一生为之奋斗。前不久,国家领导人均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大家的创新充满期待。
创新是什么?我从百度百科上搜索得到: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从字面上理解:创新的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思想;创新的手段,是突破常规,让产品变得新颖。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样的解释,对见识广泛,阅历丰富兼头脑聪明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一段空话。也就是,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那么一回事。比如我导师那里,他们更需要的是如同工人一般矜矜业业干活的,要一个技工一般的只会埋头重复做实验的研究生,因为这样的人也可以创造价值。假若其他科技工作者做的还不如我的导师,那么凭啥说自己在真正的创新呢?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创新呢?
1,创新的第一重,就是不符合科学规范,而在原有产品或者思想上,增加一点,减少一点,把原有公式平方一下,差分一下。然后看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不过这样成功的几率较小,要是不小心撞上了,真解决了某些问题,就达到创新的目标了。
2,创新的第二重,就是跟踪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对方的框架下面,做上别人未完成的或者改进别人已经完成的东西。自己正好有现成的仪器试剂,别人那个又是较好的方向,总能出点东西;傍着大树,好乘凉啊。
3,做别人的踏脚石,这是创新的更高境界。前面提过了,创新的手段多种多样,怎么做都可以,但目标就是一个: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能够更好的让别人提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的就是:知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融汇贯通。
就笔者来说,当年从生物系转行去做工程,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就业。当时的导师,雄心很大,要做创新的医疗仪器,他们有些仪器的知识。但是他们就是不看医学书籍,医生都懒得理他们,于是找不到入门的路。我当时除了看C预言设计,界面编程的书,还借阅医学书籍,接着认为要处理医学信号,必然要学信号处理 数学等等知识。于是“螺旋桨”般的循环看这些书籍,融汇贯通的越来越强。后来将这些知识传给后来的研究生,他们各自承担其中一部分工作,迅速仿造出来一套大型仪器;我又跑医院交流,做医学实验,以进一步检验提高这套仪器。在形成的这个研发团队上面,又可以自主做出来一系列新型的医疗仪器。而团队里面的人员,在界面编程、嵌入式、信号处理、仪器设计等方面都各自达到极高的造诣。
可见,只有知识,才是创新的动力。快速学习前人的各种经验心得,学习除了生物、医学之外的包括物理、化学、工程、数学、哲学等等知识,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到一起,构造自己的理论或者产品。这样出来的理论/产品,适应性更大,漏洞更少。自然能被许多人接纳,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那些简单的加入某个参数,算算面积,比例之类的小技巧,是不可能做出大东西来的(除非碰到著名导师)。作为一个导师来说,可能不深入实验第一线了,那么应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快速掌握各方面知识,和国内外同行交流,与不同实验室联合,为学生打好一个好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的发挥。否则,如同我那个方向,导师若没有医学知识和医院交流的基础,学生光了解一个心脏病例的内容和研究现状,可能就要耗费2年的宝贵时间!也就是说,导师做得好,下面的人事半功倍,学生都人才济济了,好像在刘邦、朱元璋、林彪手下一般。若一个导师平时不看书,甚至不看文献,以为自己原来那点知识和经验就足够用了,经常对学生的独立见解横加指责,只能给学生拖后腿罢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