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的“洋博士”情结,是不是也是学历造假的助推因素呢?
厦门大学7月25日公布了对该校教授傅瑾的调查结果:傅瑾应聘厦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假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校方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同时要求傅瑾通过公开渠道,向厦大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厦大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出“深刻道歉”。(《厦门日报》7月26日)
网友曝光傅瑾学历造假,厦门大学及时调查、回应及处理该事件的举措值得肯定。但这件事情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探讨。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洋博士”情结,都要求应聘者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一些学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绩。在这种人才评价体系和政绩指标驱动之下,我国高校不时爆出人才“假引进”,以及引进“假人才”的丑闻,还有的大学主动与被引进的人才一起造假。去年,国内一所高校,甚至还“当宝”引进被国外大学因学术欺诈而开除的教授。可以说,傅瑾能以假文凭顺利应聘进厦大,与其“洋博士”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厦门大学承认自己工作疏忽,据介绍,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而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厦门大学是“无意之失”,还是存在“主观故意”?根据网友曝光的过程显示,其实查证其学历是否真实并不困难,而学校却未加以鉴定,这无疑是对造假行为的纵容。
在傅瑾的文凭被曝为假之后,学校表示“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并介绍,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言外之意是,文凭造假和其学术能力是两回事。在学术诚信和学术能力问题上,国际学术圈早有共识,学术诚信是第一位的,是学者的底线,如果违反了学术诚信,再有学术能力,也有可能被赶出学术圈,这没有任何含糊。
需要厦大以及其他高校引起反思的是,既然一个学者的表现,与其学历没有直接的关联——傅的学历为假,但按照学校的说法,工作还是称职的。那么,大学为什么在招聘人才时,还“学历至上”,提出非“洋博士”不招或者非985高校毕业生不用,这哪里是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分明是在学历歧视,这种学历情结,是不是也是学历造假的助推因素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