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和看到一些关于国家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千人)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科学网上已经发表一些博文,我也来发点感想。目前最为典型的当属吵得沸沸扬扬的“***事件”。他指导的10多个博士生由于全部没有按规定发表学术论文而不能按时毕业,他在7年期间只发表1篇学术论文,但却连续拿过多个国家基金项目。据我所知这个一定不属于个案,类似情况还有,因此,需要提醒人们认真反思和正视国家“高端人才”计划中出现的问题。
我看了中国青年报的两篇相关报道,也有当事人给我网上留短消息,解释事情的缘由。根据现有报道判断和分析,主要问题应当出在两方面:***本身和学校监管。至于学生方面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应该属于次要,因为学生本来就需要老师教导。有人贴出了这位学者近些年的代表作,我是外行不便对其学术水平作具体评价。但至少他对自己指导的学生不太负责任,包括学术与其它方面。他花费在***岗位上的学术研究和指导学生上的时间是否符合聘任合同中的基本要求。此外,这个事件也暴露出监管部门对这样的人才所谓的年终考核主要是走过场。
当事人自己讲,他10多个博士生都通过了论文答辩,“个个优秀”,博士生要求发论文授学位是学校不合理的要求,是我们体制问题,他要“抗争”。他的这些观点要是放到30年前,别人要是不信你也没有办法,因为那时有多少人(尤其是领导)对国外大学博士生培养情况有所了解?现在不同了,即使像我这样没有在国外待过很长时间(但我儿子和一些学生在国外完成研究生教育,并在国外任教)的老师也知道,虽然国外大学多数没有对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有明文规定,但人家早已经对发表论文要求“约定俗成”。这就是为什么在欧美国家大学(尤其是名校)完成博士研究生通常需要4-6年,有的更长。除了少数老师由于科研项目原因外,多数就是因为成果(至少是阶段性成果)没有公开发表。我儿子也是在2篇国际刊物论文有了基本肯定结果(包括次要修改)的前提下导师才让提交博士论文。所以那位“***”的争辩显得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国家为了发挥在国外华人(包括只拿绿卡的中国学者)的作用,出台了一些科学合理的人才计划。其中高层次人才计划有***和***。在这些计划中为了给那些拿到永久教职的人还设立了***计划讲座教授和***B类等,目的是让他们利用假期报效祖国的机会。很多省市和学校也有类似计划,充分体现了政府和大学“求贤若渴”,目的是希望这些人为自己的祖国科学技术发展做点实际贡献,这是值得称赞的大事、好事。这些贡献当然包括多元化特征:培养人才,指导组建团队,通过学术讲座介绍国际科学前沿进展,更需要出国际一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是(让我们的专家们)看得见,摸得着。
然而,这样的人才计划实施多年来也并非如人所愿。除了上述提到的学者事件外(但我认为绝非个案),还存在其它不少问题。例如在一次饭桌上听到我们领域在国际上做的比较好的一个人,已经在美国大学当上副教授,因此,每年只有假期才能有时间“服务”国家。这位教授被国内一所重点大学拉来申报国家“千人”,人家很谦逊地说,我只能申请“***B类”,也就是说每年只能回来3个月以内时间。但这个学校有关负责人说,没有关系,就申报“***A类”,批了再说。按规定A类要求全职回国,因为每年要求在单位工作9个月。可人家说没关系,虽然你是“千人A类”,但你可以自由决定每年回国工作时间,每年向上汇报总结还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也知道其他高校也有类似情况,他们有的只需要这些人才计划的名分,作为向国家有关部门(主要是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争取资源的砝码。所以我们需要反思“高端人才计划”中的一些问题:
1、我们从态度上,主管部门和评审专家们是否认真对待这些计划。我们是否认真遴选出了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服务这项重大计划,因为他们花费的钱可是全国纳税人辛辛苦苦挣的。
2、我们是否应当认真检查和考核这些人才聘任合同期间执行情况。这些人除了高待遇,还拥有大量资源(包括学生、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如果没有有效监管,对国内优秀学者很不公平,会极大挫伤广大国内在岗,尤其是年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3、上述提到的那位学者在聘任期间拿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然而成果鲜见(国家基金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形式的学术论文,他7年才发一篇论文),他何能如此通天不断去成功获得项目(实际上学校地位起了很大作用)。我们不需要那些“通吃型”人才。
4、这些人才履职的质量缺乏监管,甚至有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省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对付国家有关部门(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等机构)的检查。
5、高端人才中腐败现象虽然属于极少数,但影响极坏,尤其是败坏学术风气,使得我们本来就不太好的学术环境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