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的三种境界:娱乐型、事业型和职业型
最高境界的教学法是:寓教于乐。
同理,最高境界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寓研于(娱)乐。
因此,从方法论(关联到世界观)的角度看,可以把成千上万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归纳为三种类型:
娱乐性、事业型和职业型。
职业型:退休(离休)之后,对研究(和教学)就完全不感兴趣了;
事业型:退休(离休)之后,仍然感兴趣做研究(和教学);
娱乐型:活到老,娱乐到老,研究到老,教学到老。
如果你退休后“洗手”不干了,那么,你就是职业型的;
如果你退休后还在研究你的本行,那么,你就是事业型的;
如果退休前你是无神论学家,退休后去研究有神论,那么,你也是地地道道的职业型的;如果你退休前是研究哲学的,退休后就改行研究了八卦了,那么,你也是职业型的。
如果你退休前是研究实际的小科学(实际的研究课题),退休后就改行研究虚无缥缈的大科学,那么,你也是职业型的。
职业型的例子太多太多,随处可见,就不用俺再举例了。
事业型的:国外有,国内也有,但是国外的比国内的多。
为什么,你本来对你研究的东西就不感兴趣,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你的所谓的事业,实际就是一个职业,退休之后就寿终正寝了。尽管退休前你振臂高呼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兴趣”,但是你退休后还是“洗手”不干了。
国外的研究者多明目张胆地说:“对什么感兴趣就研究什么”。
人的兴趣一般会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国外多“事业型”科学家,国内多“需要型”科学家,即职业型科学家,退休后就高枕无忧了。你的那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兴趣”实际上是在忽悠人呢!
鲍林(Pauling)是事业型的大科学家,鲍林出生于1901年,鲍林86岁、87岁和88岁的时候,还在独立地亲自写文章PK以色列人谢赫特曼,鲍林对准晶体的质疑,不是采用空头的空洞的批判方式,而是采用学术的科学的批评方式。下面5篇文章是鲍林晚年独立发表的关于准晶体的文章,足以显示鲍林是一位事业型的科学家。
Nature 317, 512-514 (1986).
Phys. Rev. Lett. 58, 365-368 (1987).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4, 3951-3953(1987).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4, 3537-3539(1987).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5, 4587-4590(1988).
关于娱乐型的科学家,有两个典型例子:
1)清华大学的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善于寓教(研)于乐(娱乐),这是科学研究(教学)的最高境界。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教了半年的普通物理,为清华大学埋下了寓教于乐的种子,由于寓教于乐是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清华对杨振宁的教学成果(方法)推广得并不好。因为如此高的寓教于乐境界没有几个人能达到!
后来杨振宁先生就集中搞寓研于乐了,这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一般人需要修养几辈子才能做到啊!
杨振宁先生的寓研于乐非常成功,因为清华大学跟着乐,“***”跟着乐,学术界跟着乐,全国老百姓跟着乐,外国媒体也跟着乐。
宇宙的对称是绝对的,对称破缺是相对的。对称守恒是永久的,对称破缺是短暂的。82 VS 28,不仅仅是年龄的关系,也预示着杨振宁先生学术成果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破缺”时间多于“对称”的时间,虽然是遗憾,但是是事实。杨振宁先生在82岁的时候,终于又找回了对称的美,这就是 82 VS 28。等到下一次对称时候,即 93 VS 39,可以建议联合国把2015年定义为“寓教于乐年”,以推动世界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中国人最看重诺贝尔奖—杨振宁的诺贝尔奖已照耀到物理学之外 精选
2)俄罗斯的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佩雷尔曼从另外一个极端给出了一个寓教(研)于乐的例子。对于佩雷尔曼的做法,人们暂时乐不起来,因为文化的思维跟不上数学的思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