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基金申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迁与成长

2012-07-23 23:27 来源:科学网 作者:彭 真明
字体大小
- | +

一年一度面向大二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基金、科研训练计划(URTP)的立项和申报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本来从去年开始,我就打算不再指导这些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因为,从前几年连续几届指导创新基金的亲身经历中,感觉最深的就是:申报积极,做事消极,收效甚微。曾经立项指导了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多项校级创新基金和若干项院级URTP。实际情况是:学生申报过程非常踊跃,一旦立项成功和获得资助,基本就算告一段落了。除了立项开题、中期进展检查和结题汇报,来找指导老师询问如何答辩,要点数据,和实验结果外,平时基本见不着人影。理由就是专业课多,平时比较忙,或者要考GRE、托福,准备出国等。指导老师把立项申请书从拟定题目,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计划进度,经费预算等一一填好后,学生填上联系方式、签上大名后就算完事了。进展检查、结题报告都得靠老师想办法。创新基金成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一个考研、求职、出国简历上可填的经历而已。我曾经生气取消过一个学生作为国家创新基金负责人的资格,让项目组的另一成员替换了他。因为自从立项后,再也没见着他人影,找人也找不到。最后我一查,他打头负责的还有其他几个如URTP等项目。

这些天看到这些学生如此的热情高涨,而且不断的催促我赶紧立项,怕错过申报截止期限。我真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泼冷水。只是对前来联系的同学讲:立项成功后,多少用点心吧,别让我失望。因为,我相信这些同学都是想做点事情的,学点本事的。这个周末,整个两天时间我都在忙乎这事,填写了5个创新基金申报书。听说我实验室的另一位年轻教师也是忙着接待前来洽谈创新基金立项申报事宜的。

出现“申报积极,做事消极,收效甚微”的原因可能也有很多,如:1)指导教师立项时,可能设计题目难度偏大,完成起来有困难;可没有难度的话,又谈不上创新,老师也不好把握尺度。2)学生对创新基金或科研实践还认识不够,以为就像平时做作业、做实验一样,多花点时间就可顺利完成;一旦遇到了困难,就可能丧失信心。3)大三阶段忙于专业课学习、出国英语学习、外校保研、考研、找工作等前期准备工作等,无暇顾及创新基金的事情。

不管怎样,这些在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当代大学生们,最开始都是怀揣理想与梦想,走进曾经神往的大学校园里,而且还都是各省的高分考生。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四年后的结局各异。大学四年,其思想变迁与成长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一第一学期):新鲜期。度过心力交瘁的高考,走入美丽的大学校园,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聚到一起,内心充满了好奇。军训场上的严肃、课堂里的专注,那一张张带着稚气的脸,跟高中生没啥区别。应该说,人人内心都描绘着一幅对未来的美好蓝图,个个都是好学想求上进的有为青年。

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结束):迷茫期。然而随着环境的熟悉,新鲜感的消失,心智的成长,会出现大的两极分化。有的开始热衷于社团活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有的面对课堂上抽象的数学公式,不知道有学了何用,学习兴趣锐减,对上大学开始感到困惑,加上不良室友的影响,开始沉迷网络、游戏等,继而挂科越来越多,信心越来越不足,最后过上了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即这个阶段,有的从暂时迷茫走向清晰,奋斗目标越加明确;有的则从清醒陷入迷茫,这些变化都是悄然发生的。所以,我相信这些表现出渴望参与科研,在科研中锻炼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的大二学生,基本都是走良性发展的好学生。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和值得肯定的。

第三阶段(大三开始——毕业):成熟期。这阶段,课程学习由基础课开始转为专业课,有些大二前迷失的学生,开始对自己专业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重新审视未来,重拾信心,对人生开始有了规划。这个阶段,大都步入20岁年龄段,即走入懂事的年龄,那些曾经迷失无可挽回的学生,该清退的已清退学籍,该降级的降级了。留下来的,都是想好好毕业的。想考研的,开始用功复习,想直接工作的,开始留意用人单位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继而进行针对性的补救。加上大四阶段的考研、找工作、毕业设计等步步为营的具体事情,不得不慢慢改变以前养成的坏习惯。

也许我们当年也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这也算是对自己大学经历的一种回顾吧。不过时代变了,细节不一样了而已。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