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应该加强国际化评审

2012-07-17 18:41 来源:科学网 作者:方 唯硕
字体大小
- | +

最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葡萄牙的邮件,问我是否同意作为国际评审人参与项目评审。由于此前收到了太多的不知何方神圣的会议、杂志投稿和出任编委的邀请,我现在对于找上门来的邀请通常保持警惕。需要先查查对方的背景。

用google搜了一下,这家葡萄牙的机构Fundação para a Ciência e Tecnologia(科学与技术基金会)是一个正经机构,是Ministério da Educação e Ciência((教育与科学部)下属机构。他们给我的评审周期是一个多月,所以我就同意了。老实说,评审费为税前70欧元,按扣税后再考虑购买力差异估算,可能和给NSFC函评差不多。想想葡萄牙虽属欧盟,但也是欧猪五国之一,经济形势不好,费用多少无所谓(给杂志审论文还免费呢),就当积累经验了。

登入系统,首先要同意如下声明才能开始评审:

The reader of this message pledges, on his/her honor, not to quote or use in any way the project proposals contents, nor disclose, other to FCT or to the evaluation panel,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其实这个我倒是建议国内的基金评审可以学一下,要求专家签署有关声明。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泄露或抄袭了被评项目,要对评审专家有相应的惩罚,否则签署声明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打开里面的内容,不象国内评审下载一份pdf,而是在系统里以html格式显示。所有内容都是双语(英语,另一种应该是葡语)。申请人也够累的,不过这也是国际化评审的需要。申请书中没有显示结构式,估计不是出于保密的原因,而是技术还上不够完善。科学网上有人说Latex可以把公式、结构式转为html格式显示,希望今后能做到这一点。对于涉及化学的评审,结构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三年期(2013-2015年)课题申请的总经费13.8万欧元,应该相当于NSFC的面上项目。据我所知西班牙也是三年期资助,好像英国一般也是三年期项目。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NSFC的资助倒是更有耐心。从总经费上说,他们每年可达5万欧元(确实是比较小的课题,我的西班牙合作者拿到的是年均10万欧元的课题),折合40万人民币。考虑到人民币购买力高于欧元,因此我们年均20万的NSFC面上项目,确实基本达到和国际接轨了。

从分类经费上看:人员费20%用于雇用2名技术人员(应该相当于我们的劳务费,当工资肯定不够),overheads(相当于申请人所在机构收取的管理费)16%,仪器费15%,材料费40%,其余不到10%是参加会议、协作专家的旅费等。虽然整体上与NSFC的经费体系类似(NSFC的体系其实也从国外是学来的),但人员费比我们高(我在以前博文中呼吁过提高人员费比例),管理费的比例也要更高些。对于管理费,不知他们是否考虑过国家给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固定拨款的因素。按理说这样的固定拨款不应该完全没有,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用设备不能100%靠课题经费中的overheads来支持吧。

其实数年前曾听说过NSFC要搞国际化评审,生命科学部要先行。不过迟迟未见动静。后来听说倒是搞了国际化评审,不过都是海外华人作为评审专家。可能这也是为了不给申请人增加负担,因为评审人都能看懂中文申请书。其实要做到国际化评审,可以考虑从重点项目开始要求用双语甚至英文写申请书,这样也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寻找同行专家,而非限定在海外华人。我当然不是认为海外华人水准不如外国科学家高,他们当中有的水准很高,但人数毕竟有限,而且和国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会有人情因素;而“海选”式的国际同行评议专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情因素,纯粹比较申请在同行科学家眼中的价值。

其实对于科研经费的评审是否达到了应有的质量,我感到管理经费的部门也不够重视。NSFC比较规范,其他部门相对差一些。有时看似一轮一轮地评审很热闹,但每一轮都是在很短时间里评一大堆项目,评审人根本无力认真阅读申请书的内容。其实不如减少轮次,每个轮次认真些;每个人评的项目少点,每个项目认真些,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评审的质量。数年前,某部委的某类计划要我在15天内评审9个项目,我说不能超过5个项目,或者给我更长时间,要不我无法完成。结果人家从此之后再没找我。

除了上述资助体制、评审过程方面的诸多缺陷,还有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由于某一领域专家相对较少,各类不同渠道的基金都过于倚重少数专家,特别是成名科学家。结果这些人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学霸”。有时他们最初并无意成为这样的人,但因为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自然而然就成了“学霸”。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他们开脱,其中确实有人很享受这种地位,并且运用这种特权为自己和自己圈子里的人谋取私利。但也要看到不少“学霸”也是一点点形成的,有点儿类似个人崇拜的形成。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国际化评审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那些新兴领域,在国内专家匮乏的情况下,从国际上寻找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无疑是提升科研水准、避免人情因素、减少“学霸”生成土壤的良方。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