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尉翔: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导师和学生抢论文第一作者署名的情况?

2012-07-11 18:31 来源:科学网 作者:孙 尉翔
字体大小
- | +

本来,要回答这一问题,解释“第一作者”对于导师和学生分别有何不可出让的益处即可。怎么署名的问题,竟然轮到要“抢”,那都是100%为了功利的理由,与学术研究无关。因为,这件事本不是没有原则可循的事。 最近类似这种“审稿人”、“署名”之类的几个问答,都没有人去谈按照科研的现代伦理的正确做法。我只是为了补充一下,觉得没有帮助可以折叠。科学研究至今仍然主要是一个自治的圈子。学术期刊凡学术问题也由期刊中的学者角色(主编、副主编、当事稿的审稿人、作者和读者)来决定,其余工作人员只负责运营出版。 所以到底该怎么决定署名,取决于学术界。为什么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别不在于谁最受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二元制”的署名惯例是来自于现在PI制的科研模式,也就是一个“导师”(PI)带领一个实验室,里面有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有的还有秘书、实验员等等。一个实验室无论谁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假如出现错误、剽窃、造假等问题,是整个实验室所有成员蒙羞。这种蒙羞是实实在在的,影响成员日后发展的。也就是说,在PI制的科研模式下,科研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每个成果,除了需要告诉别人主要完成者(第一作者)之外,还需要告诉别人是出自哪个实验室(通讯作者)。——这就是基本的目的。由于这是一个自治的圈子,自由度很高,但至少需要顺利地表明此目的。

“主要完成者”到底是导师还是博士生,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东西。“主要完成者”仅需要是做实验得到实验数据的人,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那个学生,哪怕钱是导师给的、仪器是导师买的、idea是导师的、实验计划和任务是导师下达的的、manuscript是导师改、稿是导师投的都好,主要完成者是就是做实验的那个学生。好的学生,可能idea和manuscript都自办了,管得松的课题组可能稿也是学生投的(以导师的名义),反正这其中可变空间就这么大。学界对第一作者这个“主要完成者”的最低和最高期望就是这样。假如有人看到文章里的内容想要找作者咨询请教,找当初做实验的学生是没戏的,因为他很可能毕业走人了,必须找实验室的负责人(导师),所以为什么通讯作者就是导师,导师就是通讯作者。

也就是说,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间,不存在贡献大小的问题,通讯作者只要不放第一,放哪儿都不是“完成人”,无论主要还次要;它就是实验室的头儿、boss。中间的第2、3、... N-1个作者,一律是“次要完成人”,不分先后,总之不是主要。这甚至也没必要去比较什么“贡献”。例如有的实验室,仪器操作是管仪器的人做的,计算机模拟是半夜里网管帮忙点“确定”的,挂名理所当然。但是有一点原则是:论文署了的名字都要经过那个人的同意;更严格地说,论文署了你的名字,你就至少要看过这篇论文,同意这篇论文。如果将来这篇论文里有问题,你署了名,说明你当初同意的,现在你也要担责。

我听说做理论物理的理论部分的,发文章排名不分先后(也许像程cici说的按字母也不定),大致上是因为建模型解方程的事情,跟实验科学不一样,PI制不明显,有点古希腊贤者单打独斗的味道,你写两三个名字,本来圈内就没人区分是“哪个实验室的”,“谁是第一作者”。因此排名不分先后,通讯作者不代表是导师,有通讯作者还是退休的邮箱是yahoo.com的。这完全是由于学界这么看,才这么做。

期刊是无权无视学界的需求来规定署名原则的。

PI制的实验室是一个团队。最起码的团队精神都不会支持“争贡献”这种做法存在的。轮到要“抢”第一作者,无论事实上该谁拿,都不光彩。至于“为什么”,——中国的学界是一个畸型的学界,因此中国的学术期刊也是不正常的。 只拿第一作者说事,是完全不理解现代科研活动的人才会做的事;由这种人制定规则来掌控科研人员的肚皮饭碗,结果可想而知。有疑问很应该,觉得很正常就不应该了。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