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龙:科研现状浅论

2012-07-05 13:19 来源:科学网 作者:范 纯龙
字体大小
- | +

2012年6月27日,国家审计局公布重大科研立项的审计情况,93%不通过的结果实实在在的给了科研管理者一记重重的耳光,让人们看到了得意脸庞之后的无知;彻彻底底的让许多牛人们赤裸的暴露了一次,真切的感受一下人们发至肺腑间的鄙视与失望。

李连达老师6月29日在科学网写了博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3%未完成验收,谁之过?",从一个知情者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结果的原因,但关于这个话题的后续新闻很少,也许被网络监管掉了。这里我想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借这个话题评述一下劣质科研现状在科研体系内的症结。(好的不说)

首先,科研团队的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以我接触到的而言,一种是团队内主持人基本不干活,跑关系,是老板,青年教师干活给点不成比例的名利,博士生和研究生是剥削的对象。另一种,根本就是拼凑的团队,为了材料而聚集到项目组列表里,现实中的项目组就是个影子,博士生和研究生还是剥削的对象。课题经费是我的、评奖是我的、论文是我的、只要我想的就都是我的,活是你们的、责任是你们的、材料是你们的、只要我不想的就都是你们的。利益分配看面子行事,看主持人的意愿行事,这么说有些极端,但是科研利益分配不理顺怎么会有优质的科研团队,更不会有真正的科研!国家这几年对经费管的严了,许多团队也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个向善的过程在前几年还没有体现,这几年的改进也只是处在慢慢的调整起步中。

其次,科学研究的内容和过程忘本。钱学森之问曾激起无数讨论,其实,人们还应该关注“是什么成就了钱老的伟大”,是国家的需要,是生产生活的需要,是服务人民的需要;钱老是头羊,没有他徘徊的前进之路会变长。回到现实,我们现在的科研对实际生产需求的支持和满足程度差,缺乏对研究所需的公共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视。许多项目的创新点只有几个,真正的核心人员也很少,但大厦不是一个人盖起来的,保证研究所需的实验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需要大量人财物投入,而这些平台因为工作繁琐、量大、技术难度相对简单、难于出成果等原因,不受重视,导致许多科研无法立足实际,成了空洞的模型设计和分析。缺乏实证和动态验证的研究能有多大价值呢?不能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研究又能有多大价值呢?

还有,科研评价体系和目标错位。世界有70亿人,专职一线科研人员近千万,科研密切相关人口几千万,属于一个人的想法还会有多少?这种情况下,科研以论文数量和层次为标准,以小群体的互相认同为依据,以新、奇、特的模型设计为卖点,做着画饼谋财的生意,自然催生了科研领域里特有的“皮肉”生意。而知识的提炼、整理、推广,满足生产生活实践的科研及应用却没见到有多少人关心。搞了几十年,我们所谓的大公司基本还都是些“卖菜的”;基础性的平台软件几乎看不到身影;发动机的心脏病依然让我们跑不起来;管理体系仍然是领导意志,不断重复着别人的失败;而所谓的创新则是翻遍别人的故纸堆,添油加醋染皮毛。我们的科研不应简单的评价论文,而是要评价项目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评价项目所建立的实验平台和实验数据,评价项目的社会应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评价项目为其他科研人员、学生和感兴趣者提供的协作支持能力。

上述三点是从科研体系本身来讨论,而审计署从国家层面上暴露出的如此大的科研问题,则更应该明确的的是:问题的根在政策、在管理者,也许是评价机制不当,也许是引导不当,也许是过程监管不当,但总之,科技部、教育部、科工委等科研管理和评价部门才是产生这种结果的最大劣根,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者,是他们。

文中所述只是看到的理工类研究中的现象,不同的研究领域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完成的7%应该是多少解决、回避或避免了上述问题。改革和前进的过程总是会有反复、付出代价,但是作为一个面临严峻发展危机的国家,我们还能承受付出多少无辜的代价。

科研工作者,没钱不行;
有钱没理想,那是行尸般的耻辱;
爱钱没原则,则与四脚之物无异。
问道天地,服务黎民,乃科研之本!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