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为什么老科学家怀念以前或国外的学术氛围

2012-07-05 13:19 来源:科学网 作者:高 峡
字体大小
- | +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学术界出现一个现象:一些老科学家在谈到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时,要么怀念几十年前的,要么怀念国外的,似乎只有在那里才看到科学精神的传承。而对国内的学术环境,较多的是批评和忧虑。现从学术氛围及学术交流视角,将很有代表性的几个老科学家的讲话举证如下:

上世纪80年代起,钱学森多次指出:“在我们国家,不但是学术讨论气氛不浓,就是一个集体当中,封锁、闭塞、闭关自守等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违反社会思维学的规律的。”

“从学术讨论对人的启发作用这个角度来看,我感到我们国家的学术讨论气氛不太活跃。所谓不太活跃就是一个同志在会上讲了之后,没有一个人发言讨论。第二个人再讲,也是如此。外国的学术交流和我们不一样,一个人作了报告之后,讨论热烈极了,发言各有不同,有的是提问,有的发表不同意见,有的作补充,有的提新看法。所以过去我曾经想,学术讨论是不是西方的东西?”

“在学术民主方面,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体会很深。当时,学校经常有讨论会,通常是一个人先做发言,所谓‘主题介绍’,介绍学科领域的情况。大约讲四十分钟,然后讨论一小时,大家七嘴八舌都可以讲。那时,我不过是个研究生,也参加讨论,这是允许的。主持会议的教授有时也讲,和大家一起讨论。偶尔说着说着,教授会说他刚才讲的不对,收回。就这样子,在学术问题上很讲民主,最后还要集中。怎么集中呢?这是讨论到最后,教授作个十到十五分钟的总结:我们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从不勉强作结论,但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认识到什么程度,他还是要总结说明。”

2009年钱学森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再次回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的学术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科学家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回忆中说:“在大学四年和研究院的两年中,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各方面的新发展都精神奋发地去理解,去搜索。和同学彭桓武、张宗燧、傅承义等经常为一个新问题争辩到半夜两三点钟,这样的条件可惜一辈子中只有六年,这是最不可忘怀的六年。”

2007年,周光召在谈到学术环境时说:“回顾‘两弹一星’的研究,那时候团队精神和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软环境很好。当时,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讨论,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这种情况很难看到了,反倒经常出现两种不开放的情况:一是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二是实行不必要的封锁,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

2012年4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给大学学子讲学习生活时回顾西南联大说:他与黄昆(半导体物理学家)和张守廉同住一室,他们除了常侃电影明星、政治事件、历史观点,更多的则是无休止地辩论物理问题。学校没有开水,他们就经常到茶馆叫上一杯茶,讨论一下午物理。有一次对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的争论,他们各自都有观点,一直争论到晚上回到寝室,关了电灯,上了床以后,辩论仍然没有停止。最后三人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看海森堡(Heisenberg)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他们的辩论。“与黄昆和张守廉的辩论,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后的多年经验,都告诉我: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从以上老科学回忆对比学术氛围、学术交流的言论片段,折射出我国学术氛围“今不如昔、国内不如国外”的现实性和严峻性!

虽然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都是评价我国学术氛围的主体,但老科学最有发言权,这不仅因为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真谛、对科学精神的灵魂感受、洞悉最深,更因为他们对奋斗数十年的中国科学之前途最上心!

应当提到,在传播国外“民主又活跃” 学术氛围,对我国学术环境持严肃批判者,钱学森居上游。他警示国人之早、传播国外学术交流理念之深,对我国学术氛围持反思批判精神之不懈,都在他人之上。

钱学森的名言“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是对我国“寂静”的学术氛围最精辟、最无情的鞭笞。钱学森提出的在学术讨论中勇于“提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作补充,提新看法”的学术交流方式,是充分利用学术交流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钱学森的学术交流思想很丰富,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学术交流真谛的理解,体现了他对学术交流的灵魂--科学精神的尊崇!

质疑批判理念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改变我国学术氛围核心元素。我们可以在科研设备、科研经费、薪酬标准等方面不如科学发达国家,但在学术交流上,绝不能搞“人云亦云”。我们必须倡导“批评式学术交流”,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学术交流基本“避免受权威、权势及其他利益的影响”,我们必须尊崇学术交流的灵魂--科学精神,真心实意地将自己托付给科学精神。除此之外,别无它途!(高峡2012.6.30)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