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是想把药物所博士生的新待遇通告一下,写个微博。不过既然已经动笔,索性借机多说几句相关的话题,扩展成一篇博文。
从今年4月份开始,国家给博士生的生活费从每月1000元提高至1800元。这样药物所博士生的生活费/助学金由每月1500提高至2300元了。因为课题组出的每月500元标准未动,所以直到最近谈到延期博士生待遇和来源时,才从教育处得知这一消息。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为学生高兴。我原来认为博士生的待遇偏低,所以打算从下学期开始给组里博士生每月再多发500元。即使知道国家待遇提高的消息,我也会在此基础上增发。不过延期学生生活费一般全部由课题组负担,虽然所里没有要求要按原来的标准发,但已经涨上去了,我也不想因为延期把降下去。这样每月支付1500变为2300元,对于课题组多少有些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人员费在课题经费中占比低,对此我已在以前的博文中有所阐述。
为现在的学生算笔帐:除了每月固定的2300元,还有所里伙食补助每月300元和每年上千的过节费,加上课题组的津贴(各组依课题情况而定,每月数百元较正常),应该可超过3000元。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收入:包括奖学金数千元不等(一般在学期间只能拿一次)和论文奖励(根据影响因子每篇数百至数千不等),当然具体数目和学生在学期间的表现关系很大。
原来我们所里博士生的生活费每月1500元时,中科院系统已达3000元以上。现在我们这里各种名目加起来也有3000元了,不知中科院系统是否还会进一步提高。据说高校整体的情况差些,不过象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超一流学校,学生待遇应该能比得上中科院系统吧?
说完待遇再说说对学生的要求。据说与我们所性质接近的一些地方,对博士生毕业已经要求发影响因子4以上的论文,或是累积因子4以上。
协和系统也许是为了照顾多学科的差异,最低要求是影响因子0.6以上的一篇论文,或者0.5以下的两篇。药物所除执行协和的统一政策外,还规定对于新药开发课题也可通过申请发明专利代替发表论文。我觉得这个规定还是比较符合药物研究实际情况的。当然今后最好对专利申请也设立一定的门槛,否则专利成了比论文容易的“近路”也不好。
在我看来,协和原来对于博士毕业发论文的要求是偏低的。关于SCI论文和影响因子的问题科学网上已经有不少口水战,我不想再卷入其中。我想学《编辑部的故事》里余得利那个已经被公认的句式,表达我的观点:“SCI和影响因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SCI和影响因子是万万不能的”。当然更确切地说,是应该在今后一定的期限里(也许10年或更长)继续执行以SCI为代表的评价方法,直到中国科学界能够自信地和有序地进行学术评价的那一天。
据说协和系统即将要推行新政策,根据杂志在各自学科是前百分之多少的排位,来评价论文的水准。这肯定比纯粹比影响因子合理,与分区类似但比分区更多地照顾了学科差异。总体上我认为这个评价指标还不错。当然可以进一步改进,但不可因此而偏废。
对于组里的学生,我的要求根据课题性质、在学年限有所不同。博士生做药化或有机的要求至少发表Bioorg Med Chem, ChemMedChem, Tetrahedron这类杂志,也就是大约三区杂志;如能发药化和有机专业领域最好杂志J Med Chem或J Org Chem(大约二区杂志)更好。如果是做开发或工艺的课题,要求达到预期目标,并可以用专利为产出形式;如有论文影响因子不限,工艺领域最好的杂志Org. Process Dev.影响因子只有一点几,不知归入几区合适。非SCI杂志的论文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发。
其实如果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课题,学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注意是“有意义”的工作,不是闭着眼睛胡乱做),暂时还没有理想的结果,作为我个人可以不要求发论文。当然为了满足学校的规定,我会同意学生在不影响课题整体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发低影响因子的论文以满足毕业要求。现实中有不少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从根本上说,把评价学生是否合格的权力给导师是最合适的,学校没必要费心思去制定那么多那么细的指标。因为有课题的考核压力,导师肯定不会“放水”。须知把学生带好并发表高水平论文,与导师的利益是一致的。
最后再说说导师的资格审核问题。这个话题科学网上过去也有不少讨论。有的人特别是“受苦”的学生,巴不得让老师也尝尝被审查的滋味。当然也有对于现有导师不屑一顾、大加挞伐的博文。对于导师的资格问题,我本来建议是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达到优胜劣汰,也就是说,水准低的老师没有人报考,就自然淘汰了。不过,与同事谈话中,有人担心出现“逆淘汰”,就是说那些要求严的老师,水平不低但却没有学生愿意跟,反而是那些水平不高但好通过的老师容易招到学生。虽说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我相信要求上进的人总是有的。因此严格的导师应该不必担心没人跟,但也要做好没有多少人愿意跟的思想准备。
现实中学校认为还是要通过行政之手,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我去年就经历过一次。我不担心若干年被考核一下,但反对频繁地折腾老师。遗憾的是,现在协和系统已经开始出现这一不良现象。原来说导师资格考核3年一次,但后来又加上每年报招生计划时,导师要把有一堆量化指标的申请表算一通填一遍。前者我觉得尚可接受,后者我开始想抵制,拒不填写表格,等着看是否会取消我的招生资格。不过好心人劝我,胳膊拧不过大腿,如果影响了自己下一年度的招生不值得。后来我想,以画家陈丹青的名气,与招生政策斗争的结果尚且落败,我一个小人物不低头又能如何?所以最后还是提交了表格,不过我留下一句话:“这样地折腾老师,绝不是让协和成为一流的办法”。
既然咱人微言轻,就独善其身吧。课题组每年招1-2名学生,也会积累5-10名学生,加上职工和博士后等人员,规模可达10-15人。按国际标准这样的规模已经不小,能运转好也颇为不易。
如果今后与国际接轨,博士生/直博生相当于国外的RA即研究助理,生活费和津贴主要由课题承担(当然前提是国家允许支出更高比例的人员费),那么学校和老师大量招生的冲动应该也会降低。学生人数少了,“精耕细作”的时代也许会到来,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绝对有正面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