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刘延东和白春礼、周济向部分陈嘉庚奖获奖者颁奖。仇梦裴摄
采取简单、方便的个人推荐模式,使每个符合条件的科学家都可以推荐或被推荐,这不仅体现了奖项的公益性和全国性,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开放办院”的方针,从而让该奖项更加公平、公正。
陈嘉庚科学奖历经24载,所实践的正是这样一种国际惯例。提倡原创性、规范化、品牌化,则是其迈向“中国诺奖”的必经阶段。
刚刚过去的几天,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成永军有些难忘。搭载3名宇航员的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承载着他的研究成果;6月13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手捧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技术科学奖的获奖证书和奖牌,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70后”的新起点
和成永军站在一起的还有另外5名青年科技才俊。今年,已经走过24个春秋的陈嘉庚科学奖首次设立了青年科学奖,6名平均年龄不到37岁的科学家夺魁。
其中,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员宋保亮获得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2002年至2005年期间,宋保亮还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幸运的是,实验室在胆固醇代谢领域属于国际最尖端水平,有两位导师曾因研究胆固醇而获得诺贝尔奖,这在生命科学领域极为罕见。
带着博士后研究中习得的浑身技艺,宋保亮回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开始了国内的工作,主要从事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的研究。随后,他提出并证明了小肠细胞对饮食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模型,并深入探索了内源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机制,获得了能同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活性化合物白桦酯醇。
“这些原创性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的基础理论,并且对研发新型的降脂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同行的评价让宋保亮兴奋不已。
在上海生科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陈晓亚看来,这名年轻人不仅在学术成就优异,并且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勤恳敬业。陈晓亚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就这样,在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只接受推荐、不接受个人申请的规定下,陈晓亚成了宋保亮的推荐人。
在得知获奖喜讯后的几个月,宋保亮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站在了领奖台上。“院士和国家领导人都注视着我们,我感到非常荣幸”,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也激励我向台下的所有老科学家学习。”
对宋保亮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青年奖’不是终身成就奖,正是它告诉我将来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他认为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还激励了整个团队。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如果这个奖能为新药研发提供些帮助就更理想了。”他说。
和宋保亮一样,其他5名获奖者不约而同地将此次获奖看做全新的起点。
数理科学奖获得者、中科大研究员彭承志,化学科学奖获得者、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胡金波,地球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汪毓明,信息技术科学奖获得者、哈工大教授高会军,技术科学奖获得者、航天五院五一?研究所研究员成永军纷纷表示,作为青年科研人员,这样的科技奖励将激励他们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跋涉前进。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周德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年科技人才正处于创新思维的活跃期,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将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由此,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应运而生。
与陈嘉庚科学奖相比,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在奖励对象方面有所区别。陈嘉庚科学奖重在奖励原创性成果,并以成果带人,对获奖人年龄也没有明确要求。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则以人才为主,明确奖励年龄不超过40周岁、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青年人才。
空缺司空见惯的背后
和“满员”的青年科学奖相比,更为传统的陈嘉庚科学奖今年又有两项空缺。不过,人们对此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并未感到丝毫意外。同时,对媒体而言,在诸多本次颁奖的报道中,奖项空缺甚至并没有构成新闻要素。
《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规定,陈嘉庚科学奖奖项设置与中国科学院6个学部设置保持一致,分为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共6个类别。
近年来陈嘉庚科学奖的评奖结果却显示,2010年度信息技术科学奖空缺,2008年度生命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三个奖项空缺,2006年度化学科学奖与技术科学奖两个奖项空缺。
对此,周德进表示,奖项的声誉就是奖项的生命,珍惜声誉犹如珍惜生命,想要保持奖项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高标准。“对于不符合定位和标准的奖项,根据《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可以空缺。”他明确指出。
推荐制是执行高标准的条件之一。奖励条例中规定,陈嘉庚科学奖不受理个人申请,同时,与候选奖项或候选人研究成果相关领域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都可推荐,但推荐人不能是被推荐成果相关论著的合作者。
周德进解释:“之所以采取个人推荐模式,是因为它简单、方便,每个符合条件的科学家都可以推荐或被推荐,这是基金会公益性、全国性的一种体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荐模式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开放办院”的方针,有利于保证奖项的公平、公正,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严格的评审流程也保证了奖项的高标准。由特别选出的评选委员会委员、理事会进行三轮投票,最终通过的奖项才能正式获奖。在这一过程中,“通信评审”的方式是保证奖项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悉,每个候选项目都需要聘请至少10位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并且至少有5位国外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家元自2008年起开始从事陈嘉庚科学奖评选工作。这些年来,邀请国内外同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忆:“每年评奖我们都会邀请一两百位国内同行,工作量非常大。”
高标准的要求,才能评选出高水平的获奖成果。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陈曦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马旭村凭借在拓扑材料领域的贡献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推荐者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朱静称,该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进行拓扑绝缘体研究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心之一”。获奖后,薛其坤欣慰地说:“这个奖获奖人数非常少,含金量相当高。”
此外,获得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及技术科学奖的研究成果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在周德进看来,这些获奖成果在“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最多不可超过3人”的严苛筛选之下,都具有相当高的质量。张家元也称:“多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下的评选让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质疑的声音。”
原创性最重要
接受记者采访时,“原创性”三个字是周德进的关键词,这也是陈嘉庚科学奖的关键词。
陈嘉庚科学奖与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都是奖励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这意味着,获奖成果不仅要有原创性,并且必须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今年获生命科学奖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汤钊猷,在近40岁时开始从颇有建树的血管外科领域转向癌症研究。攻克肝癌,让汤钊猷的科研道路充满挑战。白天抢救病人,下班就去图书馆看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
在临床诊断中,汤钊猷到江苏启东“蹲点”,发现无肝癌临床症状但血液中甲胎蛋白呈阳性者,一年内死亡率竟高达80%。他由此推断,甲胎蛋白很可能在诊断早期肝癌中具有重大价值。最终,他基于这些一手资料确立了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概念和方法。
而获得信息技术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杨学军的研究成果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烙印。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杨学军就开始参与银河系列巨型机的研制。2000年,在研制成功一台银河巨型机后,国防科技大学开始谋划研制新一代的银河机。当时,国际上没有如此规模、同样结构的机器,对杨学军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积累让杨学军团队的研究成果从银河巨型机到天河巨型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天河一号”的用户已超过300家,应用范围涵盖了我国石油勘探、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重要领域。
强调原创性,自然有向诺贝尔奖“看齐”的意味。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最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周德进称,“我们希望将陈嘉庚科学奖打造成中国的‘诺贝尔奖’。尽管目前我们只奖励仍活在世上的中国籍公民,但我们也希望这个奖励品牌能国际化”。
如今,在20多年的前行中,陈嘉庚科学奖已经逐渐形成了品牌。例如,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吴良镛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都曾获得过陈嘉庚科学奖。
周德进称,未来,陈嘉庚科学奖将继续按照原创性、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前行,使之真正成为“中国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