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项目申请遭遇打招呼

2012-06-14 11:11 来源:科学网 作者:徐 耀
字体大小
- | +

近日,有某大学的青年千人托人找我,让我跟某专家打招呼,为其申请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关照一下。本人是科研江湖一草芥,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颇感意外。此事并不困扰我,但此事折射出来的人才困局又让我陷入深思。

我们如此热衷于海外人才,究竟为何?有哪个官员可以说清楚?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出发,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希望吸引高水平的研究者,提高中国科研水平;二是希望这些喝了洋墨水的人可以带动中国科研风气的改变。但恐怕事与愿违。从这些人才回国后被迫或者主动迎合科研立项潜规则的情况看,他们既没有足够时间安心做研究,更没有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结果很可能是,武功被废,思想堕落。尤其是青年千人们,多数三十多岁,正值创造力高峰,花费大把精力搞关系,两三年后,如果人脉网络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原先的支持者离职,恐怕前途堪忧。

海外人才在引进时就已经享受了一次性优惠,难道还要永远优惠下去?这样会把他们惯坏的,因为经费来得太容易了。现在科研领域的贫富分化基本上达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步了,大大小小的科技计划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停歇地上演着宇宙中黑洞吞噬周围物质的戏法,知道黑洞的结局吗?

很多海外人才回国后,不得不放弃原来颇为前沿的科学研究,转而投向那些莫名其妙的科技计划。并非他们不愿意继续,而是前沿的东西根本无人支持,很多计划支持的是落后的事情。比如,锂电池都做了多少年了,工业化多么成熟,居然还要设立国家级的计划来定向支持某个或者某几个人,浪费钱财。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可避免、义无反顾地走向慢车道,这意味着财政收入会减少,在国防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中,科技投入一定会减少,届时科研资源争夺战将会进入白热化。如果国家继续任由潜规则在科技立项中侵蚀年轻人的思想,那些为人才引进而投入的巨大资金将注定毫无收获。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