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科技需多些欣赏少些眼红

2012-06-10 21: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柏 木钉
字体大小
- | +

不久前,科学网刊发了题为《颜宁小组〈自然〉论文解析特殊蛋白结构》的消息,并很快登上该网的“一周新闻评论”排行榜,位列第六。看完该消息及读者评论,令人既喜且惊。

众多周知,《自然》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我国从事基础科研的队伍庞大,去年在该刊物发表的论文不到200篇。颜宁小组的这篇论文有多个首次发现,被认为给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该领域存在的重大争议问题提供了结构线索。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针对该消息的32条读者评论中,表示“钦佩”、致以“祝贺”的仅有6条,而表达“不屑”甚至“愤慨”的评论,却多达10余条——

“解析一个蛋白结构,就是一篇Nature(自然)。不错。毕竟有几万个蛋白呢。加上不同物种的蛋白,至少10万篇CNS(《细胞》、《自然》、《科学》三个杂志名的英文首字母集合——编者)。”

“结构解析不是难事,很多人可以做,搞得快的,喝几杯茶的工夫就有个大概结果。”

“可惜的是,花的是中国人纳税钱,却不专利保护,成果尽为国外所用,加重了国内外差距,得到的,是自己的名利。”

……

不难看出,发表这些评论的读者,多是科技界的同行。上述评论不仅不关学术本身,而且所流露出来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嫉恨之心,简直让人无语。更值得警惕的是,抱有这种心态的论者所占的比例,居然会如此之高。

这不仅让人想起去年的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事件。81岁的屠教授获得的素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为我国生物医学界所获世界级大奖之最,本来值得全国科技界引以为豪。出人意料的是,自该消息发布到屠呦呦领奖,“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的言论一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曾在发达国家留学、工作的科技海归想必有这样的共识:这些国家的科技之所以发达,除了积累较多、投入较大、制度科学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崇尚卓越。不论谁取得成功、获得奖励,同行大都会彼此欣赏、相互祝贺。看看我国的情况,似乎恰恰相反。

作为科技后进国家,中国的科技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加大投入、改善设备、革新制度,还离不开包括崇尚卓越、相互欣赏在内的创新文化。如果彼此瞧不起,见别人有成果就眼红、嫉妒,除了自曝其丑、徒增内耗,还会有别的什么好结果?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