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有关中国大学的发展模式问题成为一个时髦话题。在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提出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同样,在2009年,加拿大学者露丝海霍(Ruth Hayhoe,中文名字叫许美德)在介绍其研究成果《21世纪中国大学肖像》时,提出一个概念或说理论——“中国大学模式”。
露丝海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熟知的人物,也是一位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外国专家。她的著作《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一书英文版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对国外了解中国大学发展历史起到重要作用。该书的中文版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由于她成绩卓著,1998-2001年她被推举为世界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2006年她开始研究“21世纪中国大学肖像”这一课题。她的研究样本既有中国宏观层面的现象与事实,也有具体的大学。中国的985工程、211工程、独立学院、孔子学院、书院是她宏观层面的研究对象。在具体大学的选择上,她选择了十二所在中国大学,其中三所是民办大学,即西安外事学院,黄河科技学院,蓝天学院。一所民族大学,即延边大学。其余为华东师范大学,西安农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通过研究,她认为中国大学将在未来世界大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她列举了中国大学的一些特色性的东西,如举办孔子学院,211、985、扩招、大学合并、独立学院等方面。同时,她还认为中国的书院精神将在未来中国大学发展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书院有很好的学术自由。最终,她认为中国大学成功有赖于建立一个独特的中国大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借鉴和继承中实现的。借鉴的是西方大学模式,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洪堡模式,服务社会的美国大学模式,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自由文化,如书院文化。只就她的中国大学模式意旨而言,其内涵与周远清会长的“国际视野,中国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露丝海霍既是中国通,也是一个文化学者。她善于从文化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她提高的中国大学发展的文化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她提供的样本并不一定适切。她的中国大学模式虽受到广泛批判,但也引起人们的深思与争鸣。不管如何,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不失为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