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
说起异曲同工,我的科研之路,无论是当初导师把我推荐到香港读博,还是后来去美国做博士后,再后来移民澳大利亚工作,每一步其实都无不打着硕士导师的烙印。我的科研风格(说风格有点托大)受导师的影响颇深。现在澳大利亚我正在成立属于我自己的研究组。有时我在想我该成立一个什么样的组,该怎么指导研究生,我的组应该有什么特点?每当我想到这些,首先映入我脑海的还是我硕士导师那个组,那个中国的组,那个是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的组,那个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组。
导师是湖南人,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导师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记得读研究生,导师让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资料,查英文资料。当时导师列出了一个要查的论文清单,说这些论文都是最经典的论文,你要认真看,有什么不明白的跟我讨论。在图书馆我很快找到了这些尘封已久的论文并复印下来。我当时很奇怪,这些论文除了一些综述性论文外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论文,我问导师为什么不研究一些最新的论文?导师说读文献要首先看权威的综述性文章,然后顺藤摸瓜去读最原始的文献。最新进展的论文固然重要,但你要养成看原始论文的习惯,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另外导师还强调当文献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不是多多益善,因为太多的文献会让你的思维太发散,不能集中到一点,甚至会给你洗脑,让你感觉没什么可做的了,该做的别人已经做完了,这就是过犹不及。最重要的一点你要记住,在你读文献的时候,你要时刻思考,如果你是作者,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同时要重视逆向思维的运用,有时会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效果。
对于科技英文资料来讲,我一直觉得读都问题不大,可一旦写起来就漏洞百出,惨不忍睹。 针对这一问题,我还专门跟导师请教过。他说其实写英语科技论文,常用的词汇,句型并不多,而且文章的结构也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我现在给你5篇最经典的岩石力学的英语期刊论文,你去把里面你认为最经典的句型都挑出来然后记录到一个本子上,每次你写英语论文之前,都先看一遍这些词汇,句型。熟悉以后,你会发现,写英语论文并非你想得那么难。后来我真的按导师的办法去做了,感觉效果非常明显,写东西竟然有点左右逢源的味道了。 导师还强调,写英语论文千万不要翻译写好的中文文章,因为中文的习惯,结构跟英文差别太大,即使你勉强一句句翻译了,老外也基本看不懂你在说什么。后来我在香港碰见导师早年在英国做博士后的导师,一位世界级的大牛,也是岩石力学领域顶级期刊的主编。他说处理中国学者(学生)的稿件,经常很纠结。因为如果按期刊英语水平的要求,很多稿件是要直接扔到垃圾箱的,但有时又不敢(不忍心),因为他发现很多图,表所传达的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进展,扔掉太可惜了,可确实又看不懂。
导师指导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引而不带。所谓引而不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给你充分的自由去发挥,启发性的指导。要知道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对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讲是多么地重要。记得我当时读研,现在说心里话,当时虽然很崇拜导师的科研成就,但总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当时追随导师还有一个小九九就是导师的组里电脑是全院最好的,研究生计算机编程的功力也是远近闻名。心里想,研究不研究的,只要把电脑学精通了,硕士毕业去个华为什么的科技公司,一年10几万也很爽了!(2000年前后,IT行业空前火爆)。后来跟导师做了一点科研,尤其是在发表了第一篇中文核心期刊后,突然感觉自己做的东西变成了铅字,竟然有不少学生(学者)就我这篇论文跟我交流,也挺有意思昂!挺有成就感的嘛,有点学者的味道了!说起发表论文,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学生写的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都会是学生,导师从来都是第二,尽管很多文章都是都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甚至最初的idea 都是导师的。有的老师跟导师开玩笑说您也太大度了,给您当研究生太幸福了。导师后来跟我们讲之所以让你们当第一(通讯)作者,主要是想让你们树立信心,尽快成长起来。如果还有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我的导师也是这么对我的,我希望你们以后带学生的时候也把这一传统继承下去。
2000年前后那时的网络数据库远没有现在发达, 很多英文资料是短缺的,但在我们那个组, 论文资料问题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组内有不成文的规定,无论组内那位成员有需求,国内国外的师兄弟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这一优势其实也得益于多年的导师广泛的国际合作。说起国外的师兄弟,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人次有到国外学习,研修的经历。有人问导师,您把好学生培养出来又都送出去,不亏吗?我没听导师解释过这个事情。但从我个人理解,无论我们这些弟子去了哪里,我们都有一个松散而又严密的组织团结在导师周围,使得我们这个组越来越强,去攀登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峰。我想这是导师的智慧,更是学生的福气。
说起国际合作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学术自由度”是导师常常感慨的一点。“在国际合作中,由于有多个合作方,经费相对容易获得。只要合作方对我们提出的研究课题感兴趣,一般总能从各种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这样,我们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配合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两者相辅相成,使我们多年来得以始终保持了主题方向的研究。”而在师母的记忆里,与丈夫共同出国学术交流的印象总是与一箱箱往回扛的资料分不开,特别是在前些年国内互联网尚不普及的时候,他每次出国都不忘成箱成箱地往回带资料。“科学研究要想与国际接轨,必须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在图书馆资料的投资方面力度比较大,研究人员从图书馆和网上能够迅速获得当今世界研究的最新信息。所以,很久以来,我的研究小组就立下一个规定,派出国的研究人员必须帮助同事们广泛收集资料,及时提供给国内的研究组。”有媒体采访导师时,导师曾这样说过。
其实,说起导师对学生的爱护,不仅科研上,生活上更是是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听一个师兄说,那还是九几年,当时师兄的父亲去世了,师兄需要回家处理后事。当时导师二话没说,从银行取出5000块钱说拿着回家用吧,不够了再打电话告诉我。师兄当时一句话也没说。。。。。。
即使现在,有时候生活上遇到点挫折,特别是科研上仿佛遇到了瓶颈,天天有混日子的感觉,跟导师交流,导师说了这么一段话:老师(我)当年提出非刚性加载理论,反传统。发明rfpa,受到近十年学术界质疑,直至今天涉猎地球演化研究,都是不能用来作为混饭吃的目标,用学术界强烈质疑的研究方向作为混饭吃的手段恐怕会面临饿死的危险。老师现在可以自由探索地球演化,也许许多人都会说,唐老师现在功成名就了(其实也不是),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才可以如此高调谈自由探索。但你们也许知道,唐老师提出rfpa原理的时候,两个双胞胎儿子3岁,住着不到10平米的房子(比你们现在任何人的条件都差),孩子上幼儿园买冰棍的钱都没有(告诉孩子说吃冰棍要肚子痛,他们居然到幼儿园也这么跟小朋友说),那时觉得,买冰棍不如省下钱多买几个鸡蛋。但是,科学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挑战权威观点,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该首先树立的人生目标。最近一位岩石力学界老前辈的激励非常值得深思:“什么是人才,人才是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或认识有所贡献的人”。希望大家互勉。